理财要量体裁衣

[tabby title=”理财要量体裁衣(1)”]

自1998年入行到今天已经15年了,开始时以卖保险为主,后侧重财务规划;开始几年只做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后成为独立的理财顾问,代理十几家公司的产品。这15年来见过面或电话交谈过的客户数以千计,少数人有很详尽的财务计划,从保险、子女教育基金、退休计划到最后的遗产计划都作了全面的安排,但多数人甚至绝大多数华人没有什么计划,更缺乏通盘考虑,零零星星买了一些产品,开了不少帐户,但这些产品与整体的财务计划没有什么关联,多半是率性而为,或是从众行为:别人买了,我也跟着买;或是受上门agent的忽悠和鼓动,买就买吧。但到底这个产品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局限性、对自己是否合适他们心里并不很清楚,以致过后常有买错了产品甚至上当受骗的感觉。今后几期专栏文章就根据自己的经历谈谈华人理财中常见的误区、常犯的错误,供大家参考。

人寿保险与年金到底有什么区别:尽管很多人买过人寿保险和年金,但还是有不少人搞不清楚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先来弄清这个问题。人寿保险侧重的是死亡理赔,大部分人买人寿保险的主要目的是死后给家人留下一笔钱,或是维持生活或是付遗产税,而年金设计的目的则是养老用,59岁半或退休后后当事人可以从年金里把钱拿出来用,有些年金还提供终身收入保障,只要你活着保险公司就要每年给你钱。年金也有死亡理赔(death  benefit),  但年金的死亡理赔与人寿保险的death  benefit完全是两码事。年金的死亡理赔只是说如果你不幸过世了,保险公司保证收益人拿回来的钱一定不会少于放进去的钱,或是拿当时账户上的值,那个多给那个。而人寿保险则是赔所保的金额,不论他保费只付了一年还是五年,也不管他/她是保20万还是200万。举例说我有个客户2年钱买了一个年金,放了8万,一年后不幸过世,保险公司还给他的收益人8万6千,这多出来的6000是这2年涨的金额。另外一个客户5年前买了50万的保险,保费付了3年,不幸过世,保险公司2个星期后就赔了他太太50万。

大部分永久性人寿保险也会有现金值,但现金值的累积是个日积月累、天长地久的过程,三、五年是看不出结果来的,单纯从累积现金值的角度看人寿保险远不如年金,因为它有人寿保险的成本在里头,当然很多年金也会有charges,但远远低于人寿保险的收费。所以从作退休计划的角度考虑,人寿保险只能当作补充,而且需要很长时间(至少10年以上),50岁以上的人一般不适合把人寿保险当退休计划来做。即使你累积了很多现金值,如果日后你把现金值取出来做退休收入,如果取的太多有可能会断送掉你的保险。圣经上说,尘归尘,土归土,如果死后想给子女留下一笔财产,买保险是最好的方式;而如果是作退休计划,买保险就不是good  idea,而买年金则是最佳选择之一。当然如果你需要人寿保险,那么永久性保险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死亡理赔可以给家人以保障,现金值可以生前拿出来用。

任何产品都是有局限性的:很多客人买了一堆产品,但从来不去考虑这些产品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他们只是说agent告诉他/她这产品“好”,但到底好在哪、有什么缺点和局限性,却说不出所以然来。须知任何产品都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没有什么产品是perfect,  如果有那么完美无缺的产品,那别的保险公司还怎么活、别的产品还卖不卖?这本来是common  sense,但有些agents就喜欢这样忽悠客户,很多客人有时也不动脑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一再告诉我的客户,任何business都是trade  off,  各种计划和产品也都是trade  off。比如买401K的钱可以抵税,但401K在59岁半以前一般不能拿出来,  这就是401K  的trade  off,也可以说是它的局限性。定期保险很便宜,但定期保险过了20年、最多30年就没有了,30年没死,你的保费就白交了。Whole  Life可以保一辈子,又有现金值,生前可以把现金值拿出来用,听起来很美,但代价是保费贵多了,现金值的累积也不是三、两年就能见成效的,所以不适合每一个人。再比如529是做大学教育基金的一种方式,它的好处是投资增值部分若用于上大学不用交资本增值税,但缺点是你基本不能选择投资组合,费用也比一般的共同基金要高许多,529并不保证一定赚钱,市场不好时它也会赔钱,甚至赔大了。而且529上的钱会影响小孩申请奖助学金。这些就是529的局限性,但这并不是说529就不好,而是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收入极高、不太可能拿到奖学金、自己又不懂投资的人来讲,529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住在纽约州,529还可以抵州税,好处更大一些。
8/7/2013

 

[tabby title=”(2)”]

货比三家不要只比价钱:买东西当然要货比三家,比品质、比价格、比商誉,比售后服务等等。保险、年金都是无形产品,看不见摸不着,你一年花几千、几万买一个保险,或投入几万、十几万买一个年金,客户拿到的只是一张纸或一本契约,这本保单或合同写明了你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美国的保险财务公司成千上万,产品更是五花八门,消费者货比三家、寻找最合适的deal这很正常,也非常有必要,这种比较使客人对保险公司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产品也更熟悉,在shop  around过程中也可以了解、评估agent或财务规划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和口碑,最后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自己信任的agent.  有些客人shop  around时完全停留在比价钱、谁的最便宜、就买谁的产品的阶段,实际上这种纯粹比便宜的做法最后吃亏的是消费者自己,因为他们忽略了价格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如红利和其它benefits。总的来讲,就保险产品而言,就价钱(保费)可以比较的有定期保险、没有现金值但死亡理赔是保证的universal  life  以及第一个人过世不赔钱、第二个人过世才赔钱  2nd  to  die  保险。这三种产品比较简单,没有其它变量,所以可以进行直接的比较,谁贵谁便宜一目了然,如果公司差不多,agent你也信任,自然应该挑便宜的买。

但更多的保险产品有很多变量、有很多别的附加值在里头所以不容易比较,这里提出几点比较的方法,供参考。  第一,要与同类产品比较,apple  对apple,  桔子比桔子,不能拿term  life  (定期保险)和whole  life  (终身保险)比价钱,因为后者保一辈子而且有现金值。同是20年或30年  定期保险可以比较价钱  (premium),  但背后的保险公司还有大小和rating  的不同,这点你也需要考虑。有些人就愿意多花一点钱买一家历史更悠久、声誉更好的公司.  第二,同类产品除了比较价钱(premium)外,还有其它因素要考虑。比如whole  life,各家的保费有差别,但差距一般不大,但各家保证的最低现金值和不保证的、理想的现金值这中间有很大的差别,你可以比较两家、三家公司最低的现金值,也要比较他们预期的理想的现金值,如果一家whole  life最低现金值和最高现金值都高于对手,如果这家公司过去10年、20年一直都比同行发放更高的dividend    (红利),那么这家公司的产品可能就是一个更好的  deal。如果某家公司的whole  life便宜一点点,但保证的现金值和预期现金值都比别人差很多,那么就不一定是个好deal.  第三,除了比较价格,还要比较riders和其它benefits.  现在有些永久性保险,除了有死亡理赔和现金值外,还有长期护理以及重大疾病时能提前把死亡理赔取出来的benefits,  有这些benefits的产品一般会比没有这些benefit的产品贵,你事先要想清楚是否需要这些附加的benefits、是否愿意为这些额外的福利多付一些钱。此外,很多附加的benefits有很多条件和要求,有些benefits  是guaranteed,  有些则是可变的;有些要求你提供发票去报销(reimbursement),有些不需要报销,保险公司直接付你cash,即所谓的indemnity  plan.  一般来说,这种不需要报销的indemnity理赔比报销的reimbursement方式更简便,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当然保费也可能更贵一点。古人讲的一分钱一分货是很有道理的,这不是说要你去买最贵的产品,而是说你多花的钱要值得。

该出手时就出手      华人客户有些人比较冲动,不太考虑买就买了,多数人是深思熟虑才会做决定,也有一些人优柔寡断,明明有需要也作了不少功课而且确实想买,但就是下不了决心,一拖在拖,最后却想做也做不成。五年前一个客人打电话说要买100万人寿保险留给孩子,我去见了他,介绍了不同公司的不同产品,他也很感兴趣,说要考虑考虑。考虑了半个月、一个月、半年都没有动静,还说要再考虑考虑。2年前终于考虑清楚了,请我过去填申请表,安排体检,但一查有严重的健康问题,申请被保险公司给拒了。随后我又替他申请了其它几家保险公司,但都被拒。他很sad,当时他岁数还不到50.  五年前他身体还挺健康的,可就是因为拖延了3年,健康出了问题,最后想买也买不上。这样的case我碰到了好几个,都是因为拖延而被拒保。与其它产品不同,不论是买车子、房子还是买衣服都有减价的时候,可以捡便宜,但保险产品从来没有on  sale的时候,保费只会一年比一年贵,而且一旦你身体健康出了问题,保费就会大幅度上升,甚至被拒保。因为保险是个business,  保险公司要评估风险,如果你的风险太大,保险公司就不会做你的生意。年金产品也同样,3年前有好几家保险公司有每年涨8%、保证终身收入的产品,我当时就意识到这种产品不可能持久,在我的建议下很多客人都买了。不久每年涨8%降为7%,后又再降为6.5%,那些当时犹豫不决的人再想进去只能买到年涨6.5%的产品。
8/14/2013
[tabby title=”(3)”]

有花堪折直须折:上期文章说过,人寿保险与年龄有关,岁数越大保费越贵,50岁以上的人就是大一岁保费也会涨至少5%以上。所以你每耽搁一年日后的保费少说也要贵5%以上,更别说如果你这一年健康变差了,血压高了,或是开车拿到了ticket都会大幅度提高你的保费,所以如果你需要保险,也想买,就要趁早,越早越好,越早越便宜。有时保险公司会推出一种好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这种产品对客人很有利但对保险公司却一定是个赔本的买卖,有经验的agent一看就知道这种产品不可能持久,就会建议有需要的客人赶紧入场捡便宜。比如Nationwide  和Lincoln  Life二、三年前推出一种一次付清的保险,不仅保证保险一次付款后永远就不用付钱了,而且保证一年后任何时候取消保单不仅可以100%拿回已付的保费,而且还给你每年3%的利息,按复利计算。而那时候银行年利息已大幅度下降到不到0.5%。也就是说放一笔钱进去不仅白得一个保险,还能每年赚3%的利息,这确实是令人难以置信,我马上告诉几个有余钱的客人买这个产品,因为我相信这个产品不可能长久,结果有2个客人一个投了20万,另一个投了10万。果然,3个月后保险公司明白过来马上就不再销售该产品了,但已经生效的合同保险公司不能cancel.  碰到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agent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客人也要眼明手快,果断出手,“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目前还有一、二家公司有随时可以cancel合同把所有已付的保费拿回来、没有利息也没有罚款的保险和年金产品,这种产品对于子女马上要上大学,担心资产太多影响奖学金的家长来说是一种很理想的藏钱方式,因为保险和年金上的钱在填联邦资助申请表(FAFSA)时不需要申报.  拿到资助了,这笔钱你可以留着自己用;万一没拿到资助,也可以把保险或年金取消把钱拿出来。如果说有什么损失的话,最多就是利息,但现在钱存在银行也几乎没有利息。
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华尔街,保险公司也都受伤不轻,此后联储会不断降息又使得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大不如前,这些因素加在一块使得保险公司的经营变得保守起来,也被迫调整产品结构,其表现为:第一,很多保险公司逐渐退出风险较大的产品市场,继续销售这些产品的公司也不断调涨保费。比如保费保证多少年一定付清的universal  life,  以前有七、八家公司有卖,现在只有三、四家还在卖,就是这几家公司也纷纷提高保费,平均大约涨了10%.  第二,提供终身收入保障的年金其收入账户的年增长率这几年也不断下调:可变年金(variable)从过去的年涨7%下降到现在的5%甚至4.5%,指数年金(index)也从二、三年前的每年涨8%,一路下降到目前的6.5%  或7%。第三,固定年金(fixed)的利息从4-5年前的每年5%(5年期)下跌到现在的年利2.5%。短期来看,这种趋势不太可能有很大改变。如果联储会升息,保险公司也会提高利息,但目前看来联储会要升息也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毕竟美国的失业率还在7.5%的高位徘徊。只要联储会不迅猛升息,  也就不要指望保险公司会很快提高利息。对有需要的客人来讲,我的建议是如果有好的产品就要果断进入,不要拖延等待。拖延的代价有时实在太大。

人算不如天算  华人大都精于算计,算来又算去,比较来比较去,精明无比,生怕吃亏。有一个客户1999年就开始看房子,每个周末都看,看了5年直到2005年,看过的房子少说也有100多处,可就是买不上,4卧的房价也从1999年的大约30万涨到2005年的40多万。他们追求完美,要新房,学区好,上班近,而且讲究风水,房子朝向要对,朝西、朝北的一概不要等等,但又不愿多花钱。2005年曾经看上一个4卧新房,学区不错,要价40万,也交了2万押金,选了lot,但在押金到期前一天又cancel了,说要再看看、比较比较。又看了2个星期,觉得还是这个房子好,又回来,结果builder一下涨了3万,他们又后悔又恼火,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愤而放弃。他们愤愤不平地说,这不是抢钱嘛?又说中西部某一州同样的房子只要20万不到。我说,这就是市场经济,东北部经济好,工作多,买房的也多多了,买的人多了价格就上去。中西部是便宜,但那儿没有job,  买房的人少,价格自然上不去。  我还有一个客人,他也算,但人家只看大趋势,不计较多花一点手续费,房子所在的城市去都没去过,只是网上看了几张图片,看准了马上下手,没有二话。结果人家几年功夫买了十来栋房子,个个赚钱,而且赚大发了,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主婆。同时炒房的,又是研究又是计算,几个月过去了,终于下手了,但房价已经涨了好几万。这种事情见多了,不由感概,很多中国人小处很精明,但缺乏大智慧,所以发不了财。
8/21/2013
[tabby title=”(4)”]

尽人事,听天命  西方人讲运气,最常见的祝愿是  “交好运  ”(good  luck),  中国人更看重“命”,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读书五积德”,命在运先,能不能大富大贵要看你有没有这个命,死生由命富贵在天。晚清名臣曾国藩说过:“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理财也是如此,小富由儉,大富由命。50、60岁的中年人,过了半辈子,经历的多了,到了知天命和耳顺的阶段,也渐渐明白人生漫漫,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多时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你要勤奋、要努力,但能否成功、能否达成你的目标,却不是你能够左右的。从理财上来讲,我们都要作计划,并为达成目标而努力,老美讲“计划最好的,准备最坏的”(plan  the  best,  prepare  the  worst),与中国人信奉的“未雨绸缪”异曲同工。大部分华人移民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没有金山银山可以挥霍,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打拼。在有了工作、有了身份以后,就要考虑各种财务计划,包括小孩上大学的教育基金、自己的养老金等。为了预防万一,还要购买各种保险:汽车、房屋、医疗、伤残收入、长期护理以及人寿保险。各种保险就是保障在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和各种意外发生时,能把对个人和家庭的冲击和损害降到最低。社会越进步,保险也越发达、越完善,这是普遍规律。华人到了美国,要在美国扎根,也要入乡随俗,多做一些财务规划,保障自己和家人生活稳定、富足。一般人没有大富大贵的命,但设立可以实现的目标,做个好规划,并付诸实施却是大部分人都应该也是可以做的,这就是“尽人事”,能否实现则要听天命了。但如果不“尽人事”,则可以肯定什么目标也达不到。就像买彩票是尽人事,能否中奖则要听天命了。

保险公司会倒闭吗?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几乎每个人都对保险公司有疑问,担心它们倒闭或不履行合同。而在金融危机后,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敢夸口自己坚如磐石,一定不会倒,即使它敢这么说,也没人会信,毕竟有100多年历史的华尔街金融翘楚李曼兄弟说倒就倒了。但认真分析一下,我觉得保险公司比投资银行和普通银行更可靠、更不容易倒闭。倒闭的李曼兄弟和一般的商业银行不同,其运作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高风险、高回报。一旦高风险投资失败,就会拖垮公司。李曼的倒闭就是这样发生的。而AIG差点倒闭也是旗下的投资部门进行了太多的与房贷有关的投资,结果房市崩溃导致导致巨额亏损,把公司推向频临倒闭的边缘。一般的商业储蓄银行,尽管政府有比投资银行更严格的监管,但也存在投资风险。而客人在银行存钱,一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想把银行的存款提出来,这就形成挤兑。如果挤兑成风,超过银行的应急储备,银行就会倒闭,因为银行吸纳你的存款,除了少部分留着日常流动,满足联储会的要求外,大部分是用于比较长期的投资,如mortgage、工商贷款等,这些投资都有一定的期限,不能随时抽出来。所以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挤兑,银行只有倒闭,由联储会接管。 但保险公司就不一样。首先,保险公司有更严格的监管,如何投资、怎么投资政府监管部门有很多硬性规定,对于投资高风险的股票更有百分比的限制。政府对保险公司现金储备的要求也比银行高得多,一般都在25%、30%以上,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必须保留至少25%的现金,这部分资金不能由于投资,而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银行,用于理赔和其它突发事件。其次,保险公司主要产品有人寿保险、年金、长期护理保险、伤残收入保险等,这些产品都没法挤兑。你买了50万人寿保险,人不死保险公司不会赔你50万;你中途取消保险,通常都会有很大的损失,你得不偿失。绝大部分年金也有若干年不等的surrender  period,    不到期如果cancel合同,你会有surrender  charge。  买了长期护理保险或伤残收入保险,你也没办法把保单退掉,把钱拿回来。所以,几乎从来没有人向保险公司挤兑的。第三,法律规定,保险公司必须买再保险,用再保险的钱建立一个保障基金(Guarantee  Fund),  这与银行出钱买FDIC保险类似,只不过银行受联邦法管制,所以有联邦的保险担保,而保险业主要受州法管制,由再保险的保障基金作后盾。一般来说,某家保险公司经营不下去时,常会有别的保险公司来并购,接受它的业务;如果实在太烂,没有人愿意接手,那时州政府就会介入,由保障基金做担保,维护客户的利益。
9/3/2013

 

[tabby title=”(5)”]

小老板、自雇业者的退休计划:  此处指有自己的business:  开夫妻店、不雇人或只雇少数几个发W-2员工的小业主,如医生、律师或小老板,或是拿1099表的independent  contractor.  大公司上班族大都有401K,而小老板则需要设立自己的退休计划。抵税、多抵税也是几乎所有business  owners最关心的问题,除了与business有关的开销可以抵税外,设立qualified  退休计划则是另外一个合法的抵税渠道。据我的观察,小老板们在“开销”方面抵税那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有些明显与business无关的开支也拿来抵税,结果常常引来国税局查账,担惊受怕还要交罚款。开销抵税一定要遵循2条原则,一是“有关”(related),  而是“必须”(necessary),具体怎么定义,一是根据common  sense,如果还是搞不清楚则要咨询会计师。

与开销抵税功夫十足相比,华人小老板们在开设退休计划合法抵税方面则明显落后很多,其原因一是不了解,二是牵扯到员工不知如何是好。今天就谈谈小老板们如何选择合适的退休计划。我把small  business  owners分成两类,一类是不雇人、开夫妻店或是收入拿1099表的人,另一类是雇有少量员工的老板.  先说第一种自雇业者,  选择退休计划比较简单.如果你收入(指扣掉各种开销外的纯收入)不太多,你可以开传统IRA,  2013年可以放进去5500元,  满50岁可以放6500美元.  如果你收入较多,也希望多放点钱,则可以考虑SEP  (Simplified  Employer  Pension)或是Solo  401K.  前者允许你放进去纯收入的20%或W-2  收入的25%,  最多5万1;而Solo  401K则是401K加Profit  sharing  plan,401K可以放17500美元,满50岁可以放22500元,而Profit  sharing  则允许你再放进收入(compensation)的25%,  但两项加在一起不可以超过5万1。从开户来讲,SEP比较简单,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文件,而Solo  401K则需要请人帮你设立文件,会有额外的收费,Solo  401K上面的钱如果达到25万还要向IRS报告(reporting).  但Solo  401K的好处是你可以用profit  sharing  上的钱来买人寿保险,也就是说你可以用税前的钱来买保险。

如果你年收入十几万或几十万,想有更大的抵税空间,则可以开设Defined  benefit  plan,  可以放进去7、8万、十几万或二十万,在报税时算pension  contribution,可以100%抵税。究竟可以放多少,一是根据年龄,二是根据收入。其基本原理是,如果你今年50岁赚20万,假设你65岁退休每年也有20万的退休收入,精算师反过来算为达到65岁每年有20万的收入,假设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你需要每年放多少钱。算出来需要放多少钱你就可以放多少钱。SEP和Solo  401k  等其它defined  contribution  计划放多少钱有百分比和投放总额的双重限制,DB  plan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你能放多少钱取决于你的收入和年龄。你收入越高(最多可以把25万5拿来计算),年龄越大,你可以放进去的钱越多。所以Defined  Benefit  plan特别适合高收入、高税率、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士。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士,又没有别的员工则最适合设立DB计划。

下面再来讨论雇了若干员工(少于5个)的小老板的退休计划,这里的员工是指发W-2表、每年工作时间大于1000个小时的全职员工,如果你给员工发1099表,或是每年工作时间少于1000个小时,则可以合法的把他们排除在外。IRS关于group退休计划有一条规则是不可以搞歧视,也就是说不可以只给自己做,不给别人做;也不可以给自己无限度地多放钱,而给员工无规则地少放钱。SEP的规定是如果你的员工过去5年有3年给你工作,你给自己设立SEP,你也要给员工设立SEP。给员工SEP账户放的钱,必须全部有老板出,而且百分比必须一样。举例说,你是老板,一年发薪水10万,2个员工每人发3万。如果你给自己放薪水20%也就是2万到SEP中,  你也必须给员工薪水的20%投到他们的SEP中去,  也就是每人6千。给员工SEP放的钱马上vested,员工隔天辞职走人,他也可以带走SEP上的钱。 如果雇有员工,你也可以设立401K  Profit  sharing  plan中,401K的contribution是由员工出,但profit  sharing  部分的钱是由老板出,金额可以不同,但百分比必须与老板相同。如果员工离职,profit  sharing部分的钱可以设置若干年的vesting  schedule.  一般来说,员工必须工作满5年后才可以把老板给的那部分钱全部带走。所以,单纯从为老板省钱的角度看,401K  profit  sharing  plan  要比SEP好,但401K  profit  sharing  plan要设立documentation,而且有向IRS  reporting  的要求,所以会有额外的收费,  每年的reporting也挺麻烦。

如果你收入很高,员工很少,员工年纪轻、薪水又低的话,如医生诊所,设立Defined  benefit  plan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前文说过,DB的投入是跟年龄和收入有关,越年轻、收入越少,需要放的钱也就越少。我们有医生客人50多岁,每年放进DB的钱十几万,但前台小姐每年只需要给她放2、3千美元,因为前台小姐才20几岁,年收入才2-3万。

如果你员工在10个以上,则SEP、401K  profit  sharing  和Defined  Benefit  plan都不太适合,你或者设立普通的401K  计划,由员工自愿参加,或是不弄任何group  计划,自己做IRA。
9/11/2013

[tabby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