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毛泽东 (19-25)

[tabby title=”(19)”]

公開發表的毛澤東與郭沫若的第二首唱和詩詞是1963年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詞曰: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郭沫若的原詞《滿江紅‧1963年元旦抒懷》如下: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人六億,加強團結,堅持原則。天垮下來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聽雄雞一唱遍寰中,東方白。
太陽出,冰山滴;真金在,豈銷鑠?有雄文四卷,為民立極。桀犬吠堯堪笑止,泥牛入海無消息。迎東風革命展紅旗,乾坤赤。

郭的這首《滿江紅》是專為毛而作,完全是歌功頌德。中共建政後的郭沫若曾擔任中國文聯主席和中國科學院院長,被尊稱為  “郭老”。但“郭老”越老越不自尊,其人品和文品多為人不齒。中國文人都講究”愛惜羽毛”,而郭的晚年全然拋棄了這塊遮羞布,其言論與作品完全是為了取悅當權者,或是歌功頌德,極盡肉麻之能事;或圖明哲保身,不惜全盤否定自己。而且有奶便是娘,誰得勢就依附誰;誰下台就貶損誰,落井下石不一而足。玆舉一例:1967年6月在一次作家座談會上,郭沫若即席創作了一首詩《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

親愛的江青同志,

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你善於活學活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

你奮不顧身地在文藝戰線上陷陣衝鋒,

使中國舞台充滿工農兵的英雄形象。

我們要使世界舞台也充滿工農兵的英雄形象。

這樣的東西詩味是談不上的,只有赤裸裸的吹捧和肉麻。1976年“四人幫”被逮捕後,郭又馬上賦詩歡呼\”大快人心事,掀出四人幫。”

從一個左翼文化人士蛻變為一個御用文人,郭的經歷很有代表性。中共統治下的知識分子在專制制度的高壓和意識形態的箝制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軟弱、最屈服的一群。他們受盡了折磨和羞辱。即使為當權者所用,也只是工具一個,毫無尊嚴可言。就連身為頭號御用文人的郭沫若也未能保護其家人周全。其二個兒子在文革中死於非命,郭本人也被毛多次點名批判,差一點被打倒。

就郭這首《滿江紅》而言,完全是一首吹捧毛的政治詩。遣詞用句都是政治口號,沒有多少新意。把毛比作擎天之柱,把毛選四卷當作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這都是那個時代的用詞,陳詞濫調。相比之下,毛的和詩則極有氣勢。毛的這首《滿江紅》可以視為毛的世界革命宣言。上期專欄說過,60年代初,中蘇關係破裂,蘇共和東歐共產黨聯手對中共進行批判、圍剿,中共也不甘示弱,於62年底63年1月初連續發表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反對我們的共同敵人》等三篇重要文章,揭開了國際共運大論戰的序幕。文革中中共又發表《九評》,與蘇共的論戰達到了頂點。毛的和詩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來的。在毛看來,國際反華勢力只不過是幾個蒼蠅,對中共的攻擊是“蚍蜉撼樹談何易”。在60年代以前中共主要是反對“美帝”,60年代以後,又開始反蘇修,文革以後以反修防修為主要任務。毛相信第三世界國家是站在中國一邊的,國家要解放,民族要獨立,人民要革命是擋不住的歷史潮流。所謂\”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毛發出豪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而且“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表明毛不僅對世界革命深信不疑,而且相信世界革命會很快到來。
(6/21/2002)

[tabby title=”(20)”]

今天介紹毛澤東作於1958年的二首《七律‧送瘟神》:

其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詩的前面有毛的引注:讀6月30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送瘟神是中國的民間文化。中國人宗教情緒少,但鬼神觀念多,相信天地萬物都有一定的鬼神在主宰。天上有玉皇大帝,那是最高的神,地上有土地爺,發財有財神,電閃雷鳴刮風下雨那是雷公電婆和龍王爺的職事,而人間的疾病瘟疫則操在瘟神的手中。元代《三教搜神大全》卷四載隋文帝時有五力士現身於空中,身批五色袍,各執一物。隋文帝問太史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居仁曰:此乃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是為五瘟神。早在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民間就有年終逐疫送瘟神之俗。漢張衡《東京賦》載:“爾乃卒歲大儺,毆除群厲。……煌火馳而星流,逐赤疫於四裔。”血吸蟲病是流行於中國南方諸省區的一種傳染病。49年前患病者達千萬人,受威脅的疫區居民上億。中共建政後,1955年毛親自視察了疫區,發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56年2月毛又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強調要“全黨動員,全民動員,消滅血吸蟲病。”經過幾年的努力,江西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病,《人民日報》發表了特別報導,毛閱後甚為興奮,一夜未寐,“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創作了這二首《七律‧送瘟神》。

該詩作於58年7月1日,發表於10月3日《人民日報》。58年正是中國大地風起雲湧大躍進的時代。中共提出:“15年趕英超美”,毛號召“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一時間全國上下全民動員大煉鋼鐵,而在農村則廢除合作社,大辦人民公社,企圖一夜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余江縣消滅血吸蟲病似乎驗證了群眾運動的威力。信奉“氣可鼓不可洩”的毛自然是興奮得很,以致“夜不能寐”。

這兩首詩寫的是新舊對比。第一首《七律》描述舊社會的悽涼和無奈。儘管到處是青山綠水,也不乏華佗這樣的名醫,但一樣是奈何不了小小的血吸蟲。“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血吸蟲病的症狀之一是腹瀉,嚴重的危及生命。由於血吸蟲病肆虐,民生凋敝,很多地方都成為無人村。第二首詩則頌揚新社會,不僅人人都是舜堯一樣的聖賢,而且可以作成任何事情,“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後兩句“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則頌揚全民運動戰天鬥地,改造山河的壯舉。

毛作於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詩詞以這2首最為自信,最為意氣風發。當時大躍進運動正在全國展開,中國人民的熱情被調動到極致,而大躍進的後果還未暴露出來。“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以及“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作為歌頌中國人民,歌頌大躍進的絕妙對聯貼進了千家萬戶,記得直到70年代末很多小城市居民的門楣上還貼著上述對聯。
(8/23/2002)

[tabby title=”(21)”]

毛澤東政治類、感時抒懷類的詩詞大部分都介紹過了,接下來想談談毛作於國內戰爭時期的作品。毛澤東既是政治家詩人,也是馬背上的詩人。49年以前的詩詞很多是毛在戎馬倥傯之中,在“馬背上哼出來的”,寫的都是與戰事有關,共有十幾首之多,佔毛澤東生前同意並正式出版的“毛詩39首”的三分之一以上。這十幾首詩詞多數作於根據地時期,有四、五首寫的是長征,另有一首寫於1949年,即《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以前曾介紹過)。而抗日戰爭時期(1937~45年),毛只寫過一首《五律》,紀念陣亡的國民黨抗日將領戴安瀾將軍,但這首“五律”未收入毛生前公開發表的“毛詩39首”。也就是說從1936年毛寫《沁園春‧雪》到1949年4月寫《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這13年中毛只在1942年寫過一首《五律》。對比1936年之前和49年中共建政後的高產,這13年毛的詩詞創作幾乎陷於停頓狀態。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值得毛澤東研究專家們探討。

今天介紹毛早期的詞作《西江月‧井崗山》,詞曰: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砲聲隆,報導敵軍宵遁。

《西江月‧井崗山》作於1928年秋,描寫的是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後毛率領工農紅軍在井崗山創建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運動的故事。中共自1921年建黨後,開始時也仿傚蘇俄走城市暴動奪取政權的道路。所以建黨後頭幾年工作的中心放在城市,這也是當時指導中共建黨的共產國際的既定路線。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失敗證明這條道路走不通。毛領著秋收起義的殘餘部隊退到了山高林密易守難攻的井崗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帶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也到達井崗山,與毛會合,組建了工農紅軍第四軍。在井崗山時期,工農紅軍制定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軍事策略十六字訣。同時制定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以整肅軍紀,爭取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三大紀律是: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八項注意是: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虜腰包。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後來成為紅軍、八路軍與新四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紀,當然後來的<<八項注意>>有所變動。

井崗山根據地曾多次遭受江西、福建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這首“西江月”詞就是紀念1928年8月底紅軍守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憑藉黃洋界天險擊退來犯之敵的勝利。陳毅評論此詞說:<<此詞表現出我軍以少勝眾不可動撼的英雄氣概。……讀此詞令人增長志氣,可視敵軍為土芥。”

1928年10月毛在題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的文章中指出:“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工農武裝割據之所以能存在,能發展,根源就在於中央政權對全國缺乏有效、有力的控制。1928年底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中國,但國民黨新軍閥各派系之間為爭奪地盤而進行的明爭暗鬥卻從未停止過,有時甚至發展到刀兵相見,大打出手的地步。國民黨新軍閥內鬥不息,對於割據一方占山為王的紅軍自然無暇顧及,儘管有時也派兵進剿,但都失敗而去,紅軍不斷發展壯大,根據地也一片連著一片,最後終於羽毛豐滿,成為蔣的心腹大患。

第一個井崗山根據地雖然只存在了兩年零幾個月,但毛卻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井崗山道路。經20餘年的奮鬥,這條道路為毛和中共贏得了全國政權。
(8/30/2002)

[tabby title=”(22)”]

今天介紹毛澤東作於根據地時期的兩首詞。

其一 清平樂 蔣桂戰爭
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
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梁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
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該詞作於1929年秋。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但中國大地也隨之陷入分崩離折,群雄並起,諸侯割據的局面,袁世凱企圖藉恢復帝制重建大一統,但招致全國反對。83天皇帝夢未作完就一命嗚呼。袁死後,北洋軍閥各派系割據一方,戰爭頻仍。20年代後,蔣介石逐漸崛起。蔣通過追隨孫中山而累積政治資本,通過主辦黃埔軍校(蔣親任校長)而建立自己的嫡系軍隊。蔣儘管沒有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名言,但在竭力掌握軍隊方面與他的老對手毛澤東是“英雄所見略同“。通過一系列的戰爭、招安和收買,到1928年底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統一了全國。但在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十七年間(1911~1928年),外蒙古在蘇俄的策動下,從中國版圖分裂出去,同時西藏也藉機驅逐清朝駐藏大臣,從而割斷與中央政權的關係,形成了實際上獨立的局面。20年代末中國名義上統一了,但國民黨各派系之間,新軍閥與舊軍閥之間為爭奪地盤和勢力依然時不時兵戎相見,大打出手。1929年2月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製造長沙事變,趕走親蔣的湖南省主席魯滌平。3月南京政府下令免除李、白等人職務。同時派三路大軍進攻桂軍控制下的武漢。桂軍不敵,南逃廣西,是為蔣桂戰爭。5月間廣東境內又爆發了廣東軍閥陳濟棠和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之間的粵桂戰爭。軍閥混戰為紅軍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毛正是利用閩西軍閥赴廣參戰、老巢空虛的有利時機,於1929年5月中旬率紅四軍自贛入閩,迅速開闢了閩西革命根據地,領導當地農民開展土地革命運動。

該詞上半闕寫軍閥混戰,下半闕寫紅軍進入閩西,打土豪分田地創建革命根據地。詞中“一枕黃梁”典出唐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枕中記》說,唐代有盧生於邯鄲道客店中遇道士呂翁,盧生自嘆窮困不濟。呂翁乃給盧生一個青瓷枕頭,盧生枕之入夢,夢中享盡榮華富貴。入睡前店主尚在蒸黃粱(小米) , 夢醒時黃粱還未熟。後人即以黃粱夢指虛幻的幻想,短暫夢境。

其二 采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該詞作於1929年重陽節。重陽節,陰曆九月初九,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重陽日登高、賞菊、賦詩的習俗。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作《不弟後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詩中滿是霸氣和畢露的野心。毛的這首重陽詩則顯得很閉適。儘管也頌揚戰地黃花(菊花),但沒有黃巢詩中的囂張與殺氣。重陽日已是“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王勃語),古人吟秋多悽涼寂寞之慨。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而毛則頌揚秋天的景色“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詞的第一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頗有點大徹大悟的人生感慨。但整個這首詞卻透著豪放和自信,這是毛詩一貫的風格,也體現了毛的個性:绝不服输,從不屈服,從不沮喪,總是意氣風發,自信满满。
(9/6/2002)

[tabby title=”(23)”]

今天繼續介紹毛作於根據地時期的二首詩詞。

其一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風捲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
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該詩作於1930年2月。廣昌,位於江西省東南部,鄰近福建。1930年1月自閩西回師贛南的紅四軍在廣昌會師,並向周圍地區用兵,占領了江西寧都、永豐、樂安等縣,並計劃動員全省的紅軍和赤衛隊攻取吉安縣。後由於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國民黨軍隊緊急馳援紅軍乃放棄了攻打吉安的計劃,撤回根據地休養。此重所記即為紅四軍自廣昌向吉安進發時雪中行軍情景。

雪中行軍本是件很艱苦的事,但在毛的筆下卻又透著浪漫和豪情。最後一句“十萬紅軍下吉安”寫出了毛詩中慣有的氣勢,頗有感染力。詞中第四句“風捲紅旗過大關”原來用的是“風掣紅旗凍不翻”,出自唐代著名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迥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毛改為“風卷紅旗過大關”,一是避嫌,二也是因為江南的雪不同於塞外的雪,縱然寒冷也不至於像戈壁灘上那樣會把紅旗都凍住。

其二  《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
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捲江西直搗湘和
鄂。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降。

毛澤東前後寫過兩首蝶戀花,一是這首,另一首是作於1957年的《蝶戀花‧答李淑一》。57年的那首《蝶戀花》是為紀念亡妻楊開慧而作,天上地下,浪漫翩翩,極富藝術感染力,(拙作《詩詞毛澤東》以前曾介紹過),這首《蝶戀花》則以氣勢取勝,毛把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的紅軍比喻為“天兵”,視國民黨勢力為“腐惡”,要借萬丈長纓捆縛鯤鵬,確實氣勢懾人。“長纓”典出《漢書‧終軍傳》,漢武帝遣終軍出使南越(秦末以來割據今兩廣地區的一個小王國),欲令其王入朝臣服。終軍自清回:“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鯤鵬”則典出《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一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詞中借此古代傳說中的大鳥喻指貌似強大的國民黨勢力。但很有意思的是35年後(1965年秋),毛作了另一首詞《念奴嬌‧鳥兒問答》,也提到鯤鵬,但在《鳥兒問答》一詞中,鯤鵬卻是指的中共或者說毛本人。

這首《蝶戀花》作於1930年7月,寫的是工農紅軍在江西、湖南、湖北擴大革命根據地的故事。詞中“國際悲歌”指“國際歌”,是巴黎公社詩人鮑狄埃的詩作,後逐漸成為國際無產階級集會時的會歌,1917年曾被蘇俄採用為國歌。馬克思曾說過:國際無產階級憑國際歌就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同志。1989年北京學運時,我在天安門廣場和幾萬學生一起高唱《國際歌》,今天回想起來仍然感到澎湃激昂,不能自已。
(10/25/2002)
[tabby title=”(24)”]

今天介紹毛的另一首詞: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
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烽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
紅旗亂。

該詞作於1931年春。1930年11月蔣介石調集10萬部隊,以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司令,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採取“並進長追”的戰略,對江西蘇區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大“圍剿”。當時,駐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紅四軍(軍長為林彪)先是大踏步作戰略退卻,誘敵深入,後又集中優勢兵力於12月30日在龍岡殲敵第18師師部及兩個旅,俘獲張輝瓚以下9,000人。隨即乘勝追擊東逃之敵第50師,於1931年1月3日殲其一半。餘敵畏懼,紛紛撤退,第一次“圍剿”遂告破產。不久,蔣又調動20萬軍隊對中央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大“圍剿”。毛作此詞是為紀念反第一次大“圍剿”的勝利和第二次反“圍剿”的開始。

關於該詞,毛在詞首就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作了罕有的長篇注釋。毛引了《淮南子‧天文訓》、《國語‧周語》與《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關於共工的記載。共工傳說為遠古時代的諸侯之一,與顓頊(遠古時代五帝之一,號高陽氏)爭做君主,不敵乃怒而觸撞不周山,導致不周山崩塌。不周山,據《山海經》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楚辭》漢王逸注:“不周……在崑崙西北”。在大多數史籍記載中,共工是個不行仁政只求霸道的蠻武之人,不僅奢侈淫欲,而且為所欲為,導致災禍連連,天下大亂,最終走上天亡之路。但毛不這麼看,在毛心目中,共工是個英雄,是勝者,毛自注說:“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他死了沒有呢?沒有說。看來是沒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毛看重的是共工敢於挑戰強權的氣概,勇於打破現存秩序的膽量。撞倒不周山,導致天地翻覆,日月星辰錯亂變位,東南方塌陷,洪水和塵埃奔瀉於東南,這本是自然界的一大浩劫,但毛看來這正說明共工贏了,是勝利者,因為他推倒了舊有的秩序,毛在詞中把紅軍比做共工,而把國民黨政權比做不周山,要“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毛終其一生都是個造反者,一個不願受舊體制束縛的人,一個反抗權威的人。早在少年時期他就勇於反抗父親的權威,並以跳池塘來迫使其父親妥協(見斯諾《西行漫記》)。在延安時期,毛對斯諾說過自己是“和尚打傘,無法(髮)無天”。打倒蔣介石奪取全國政權後,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但新的官僚體制也隨之而來,毛倍感挫折和不滿。建國後毛發動的一系列政治運動和社會運動,除了權力鬥爭的因素外,也與毛的個性有關。一個發達的社會必然要走向秩序,秩序的建立和維護必須靠法制和規章制度,而非人治,而毛認為法制和秩序會扼殺人的積極性,毛本人尤其不願受這些“繁文縟節”的束縛。在文革中,毛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的口號,號召全國人民進行“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繼續造“走資派”的反。文化大革命的結果與共工觸不周山一樣,也是天地翻覆,按中共今天的說法是“十年動亂”或“十年浩劫”。
(11/1/2002

[tabby title=”(25)”]

今天介紹毛兩首與戰事有關的詞,其一為作於1931年的《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詞曰: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捲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1931年2月蔣介石委任軍政部長何應欽為總司令,調集20萬軍隊,對中央蘇區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大圍剿”。紅一方面軍3萬多人,在毛指揮下,採取誘敵深入、殲敵於根據地內的方針,以少數兵力騷擾,消耗敵軍,而主力部隊則集中於東固、龍岡(今江西吉安境內)依山設伏,於15天內打了5  次勝仗,自江西一直殺過武夷山,進入福建境內,橫掃700餘里,殲敵3萬多人,繳槍2萬多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第二次“圍剿”。該詞即作於此後不久。

以詞的形式,完整地表現戰爭進程,在前人所作中極為少見,原因可能是文人不從軍,而從軍的武夫將軍們又“略輸文才,稍遜風騷”吧。毛澤東則不然,“馬上得天下”的毛49年以前戎馬倥傯,經歷過無數的戰爭、戰事,從蘇區到長征,到抗日戰爭,再到三年國共內戰。這些戰事或艱苦卓絕,或痛快淋漓,或攸關生死,或乘勝追擊,都激發了毛的詩情和詩意,詠出了一篇篇與戰爭有關的詩作。毛詩三十九首作於49年10月。中共建政前的有22首,直接寫到戰事的就有14首。第二次“反圍剿”集中體現了毛澤東“運動戰”的思想,即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而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的,大踏步地前進、後退,在運動中捕捉戰機,集中優勢兵力將敵各個擊破。

這首《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上闕寫關鍵性的初戰,下半闕概述戰爭的展開過程,突出紅軍的“迅捷”和“神速”:“七百里驅十五日”,“橫掃千軍如捲席”。詞中“飛將軍”一詞典出漢代名將李廣。《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列傳》載李廣為右北平(今河北省)太守,英勇善戰,“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唐代詩人王昌齡有詩讚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除李廣外,漢末呂布(即三國演義中的呂布)、隋末單雄信(《說唐》中列第七條好漢)和北宋向寶等亦有“飛將”之稱。毛詩中飛將軍喻指紅軍戰士。

再來看另一首與戰爭有關的詞《菩薩蠻‧大柏地》,詞曰: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該詞作於1933年夏。大柏地,位於江西省瑞金以北約30公里處,瑞金曾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是“革命聖地”之一,大陸出來35歲以上的人對瑞金之名是如雷貫耳。記得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陸小學課本有一篇文章叫“吃水不忘挖井人”,講的是毛領導紅軍在瑞金附近一個叫沙洲壩的村子挖了一口井,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村民們飲水思源,在井邊立了一塊碑,上書“吃水不忘挖井人”。

這首《菩薩蠻‧大柏地》是毛事後憑吊戰場之作。1929年1  月初,湖南、江西兩省國民黨軍隊調集3萬人,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會剿”。紅四軍主力在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下,離開井岡山,向贛南出擊,遭敵重兵圍追,紅四軍五戰皆失利。2  月10日,紅四軍在大柏地設伏,擊潰追軍,俘敵800餘人,繳槍800餘支。陳毅在給黨中央所作《關於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中稱:“是役我軍以屢敗之餘作最後一擲擊破強敵,官兵在彈盡援絕之時,用樹枝石塊空槍與敵在血泊中掙扎始獲最後勝利,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1933年夏,毛重到大柏地,撫今追昔,因有此作。但詩中並沒有多少血戰的艱難,更多的卻是勝利者的喜悅和詩人的寫意。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從來就是勝利者寫的。
(12/20/2002)

 

[tabby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