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的比较与选择

据美国人口统计局资料,美国现在每天有1万名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开始退休生活,到203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7100万。另据美国卫生部的研究,70%以上的65岁人士在有生之年都或多或少需要长期护理服务,更有40%以上的人士可能需要住到Nursing  home去,长期护理的费用将成为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一个庞大负担。近几年来,朝野上下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鼓励民众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政府和国会为此还立法在税务上提供优惠,公司或自雇业者购买LTC的保费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抵税,拿到的LTC  benefit不要交所得税。

首先,什么是长期护理?按照官方定义,一个人要维持生活自理需要具备6种基本能力,包括吃饭、穿衣、沐浴、行走、如厕和精神自制。这6项能力有2项受损了,就被视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住到nursing  home(护理中心),或请人到家里来伺候你。而目前稍微像样的护理中心一年的收费额每个人是8万美元,如果请人到家里来,每个月也要几千美元,对于大部分中产阶级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财务负担。这笔庞大的开销Medicare是不会支付的,只有穷人的Medicaid会cover,但中产阶级根本不可能申请到Medicaid.所以临近退休或已退休人士都要未雨绸缪。除非你有几百万以上的家产,可以自己负担外,绝大部分人都要走购买长期护理保险这条路。可是长期护理保险多种多样,一般人都搞不清楚其中的区别,也不知道到底何种保险适合自己。今天就介绍一下三种LTC(长期护理保险),各自的特点以及适合什么人。

第一,传统的LTC,你自己选一个benefit  amount,如每天300元、400元,benefit  付3年、5年或一辈子,有些还会加通胀率,再根据你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保险公司给你一个rate,一年付几千元,或每月几百元。保险公司保证在你生活不能自理时(即丧失2种能力),每天或每月付你事先购买的benefit.这种LTC好处是每月付钱不太多,如果某一天生活不能自理,够条件就可以拿到理赔。但它有2条基本缺点:一是保费3-5年后很可能会上涨,涨多少不知道。第二是如果你生前没有用上它的benefit,比如你突然过世了,你这些年所付的保费也就付诸东流了。当然你可以加一个退还保费的条款,但保费又会更贵。

第二,人寿与长期护理保险二合一,这是近2年来新出的一种保险,它把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合在一块。如果你过世了,给你死亡理赔;如果你生前生活不能自理,它给你长期护理的benefit,总额与人寿保险额相等。比如,某男50岁,身体建康,购买50万人寿与长期护理二合一的保险,一年保费约8100元,付15年,50万保险永远有效。死亡则保险公司赔50万,若要住nursing  home,  assisted  living,  或请人到家护理,则每月付2万元,直到50万理赔用完。这种保险的保费比上一种多,但好处是保费不涨,而且保证若干年付清。你或者在生前享用50万长期护理的benefit,或者死后你的亲人拿到50万死亡理赔。

第三,人寿、长期护理与返还保费三合一保险。某男51岁,身体健康,一次付5万,他将得到一份三合一保单,  上面写明他有生之年如果生活不能自理,保险公司将支付他总共$323,900长期护理保险的benefits,  6年付,每月$4,495;如果他过世,其受益人可以拿到最少$107,000的人寿保险;如果他中途变卦取消该保险,保险公司保证退还他交的5万保费外加少量利息。也就是说,他以5万美元的利息换一个人寿和长期护理保险。这种三合一保单特别适合50岁以上有些闲钱,开始考虑长期护理保险的人.
2/13/2011
 

“财政悬崖”法案及其分析

[tabby title=””财政悬崖”法案及其分析(1)”]
经过激烈的两党斗争,无数的辩论、妥协、讨价还价,美国国会终于在大限到来之前的那一刻(1月2日)达成协议,并经奥巴马签字成为法律,全名为American  Taxpayer  Relief  Act  2012,  从而使美国悬崖勒马,避免了坠崖的危险。法案主要内容包括:年收入大于40万美元的个人,或夫妻联合收入大于45万美元的家庭,其税率由35%提高到39.6%;其资本增值和红利税也由15%提高到20%;薪资税提高2%,由4.2%调回6.2%;遗产税免税额个人为500万,夫妻为1000万,超过免税额的遗产税由35%上调为40%;长期失业人的失业救济再延长一年;永久确立替代性最低税负(AMT)等等。下面就简单介绍财政悬崖的来龙去脉,分析法案对纳税人的影响,以及作财务规划时的应对之道。

“财政悬崖”的由来:“财政悬崖”追本溯元应归咎于小布什当政时通过的减税法案。克林顿当总统8年留下大笔盈余,而布什则敞开口子花钱,一是减税,二是战争。减税包括把最高税率从39.6%降为35%,降低资本利得税,提高遗产免税额等等。但布什减税法案为期10年,到2010年12月31日截止,2011年起起要恢复到克林顿时期的税率,即俗称的“日落条款”。除了嘉惠富人外,布什本意是想借减税来提振经济,延续克林顿时期的繁荣,但没想到布什当政8年经济不断走下坡,又发动2场战争,08年更发生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海啸和二战后最长的经济衰退,克林顿留下来的盈余被消耗殆尽,美国国债不断攀升,布什的减税已没有办法再延续下去。(所以说减税并不一定是刺激经济的灵丹妙药,是否管用还看天时地利人和。里根总统当政时减税就有效,而小布什减税就没用,而且推升了美国的国债)  2010年共和、民主两党斗争的结果是把布什减税法案的主要内容暂时延长2年,到2012年12月31日截止。按照当时达成的协议,如果2年到期时国会不通过新的法案,在2013年一年美国要自动消减5000亿美元的预算赤字。在美国经济依然欲振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时候紧缩5000亿开支无异于釜底抽薪,很有可能把美国经济重新推入衰退,并使失业率上冲到9%。所以民间、官方都一再警告两党一定要及时达成协议,以免掉下深渊。联储会主伯南克则强调解决“财政悬崖”是白宫和国会的事,联储会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来应对坠崖的后果。

民主与共和两党的争议  一般来说,民主党代表穷人的利益,希望多收点税,给穷人和低收入者多一点的福利,而共和党则是富人的代言人,喜欢减税,政府少发福利。在这次关于“财政悬崖”的辩论中,奥巴马以公平正义为口号,宣称每个人都因有“fair  shot”。中产阶级不会加税,只有2%的美国人,即年家庭年收入25万,或个人收入20万以上的富人才需要多交税。而共和党则反对加税,希望把布什的减税永久化,理由也冠冕堂皇,“不要扼杀small  business”。由于奥巴马竞选连任获胜,而且是以较大的优势击败罗姆尼,民气很旺,共和党难以正面对抗。当此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富人多交一点税既合情合理,也是民心所向。横向与欧美、加拿大其它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的富人交的税率即使不是最低的,也在最低之列。法国新总统上台后曾提出法案,要富人交75%的所得税。就是自己纵向比较,美国现在的税率也是很低的,就在1960-1980年代美国的联邦所得税率曾经高达70%。  共和党尽管不想富人加税,但毕竟抗不过汹涌的民意,而且因达不成协议而坠崖的后果实在太过可怕,总统和共和党都担不起这个责任,所以最后关头由副总统拜登和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康纳利达成相互妥协的deal,经两院表决,奥巴马签字成为法律,从而避免了坠崖。

两党还有的斗:财政悬崖是暂时避开了,但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而只是推迟了。在2-3个月内至少还有3大问题民主党和共和党还有的吵。第一是支出消减。2011年国会曾经通过一个法案,要求砍掉550亿的国内开支和550亿的军费,这必须在3月1号以前完成。第二是2013年的预算,美国政府现在是靠着应急措施来维持运转,可以撑到3月27号,如果到时通不过年度预算,美国政府就得关门打烊。第三是国债上限,这一上限预计今年上半年就会达到,国会也必须在此之前通过提高债限的法案。这三大问题的争斗无疑会影响美国的经济,尤其是美国的股市。(下期专栏将讨论对纳税人的影响)

1/9/2013

 

[tabby title=”(2)”]

上期专栏介绍了“财政悬崖”法案的来龙去脉,今天就谈谈这一法案的主要内容以以及我们作财务规划时应有的考量。

先说所得税:新法规定个人收入大于40万、家庭收入大约45万者,个人所得税由35%提高到39.6%,这对绝大多数纳税人没有什么影响,全美只有大约0.6%的个人和家庭要交这最高的税率.  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美国家庭的中位数收入只有$50,054,  要进入Top  10%  行列至少要$13万7,收入18万以上则进入Top  5,  25万以上属于Top  2,  如果家庭收入在38万以上则进入金字塔顶尖的1%,  全美大约有0.6%的个人收入达到40万,家庭收入达到45万。奥巴马本来是想年所得大于25万的家庭都提高税率,但遭到共和党的激烈反对,妥协的结果就是现在的40万(个人)和45万(家庭)。资本利得税由15%提高到20%  也只适用于这金字塔顶尖的0.6%,  一般的投资人资本利得税依然是过去的15%。  据我作财务规划十几年的接触和了解,新州的华人家庭绝大部分年收入都远远超过5万,夫妻俩都工作的家庭收入大部分都在10万到20万之间,能达到45万的属于凤毛麟角。家庭收入能达到45万的华人基本有两类,一是成功的生意人,自己有公司有企业;二是很资深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华尔街精英或是顶尖的财务规划师。尽管绝大多数人的所得税不会调涨,但我们还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能省税的工具,如果你是雇员,拿W-2表,省税的渠道很少,能做的就是401K多放钱,最好能放到上限,2013年是$17,000,  年满50岁可以放到$22,000. 如果你有公司,或是拿1099表,则应考虑各种退休计划,  如SEP、Solo  401K或是Defined  Benefit  plan, 都可以帮你降低应税收入。

个人豁免和扣减的phase  out  如果说所得税提高只影响0.6%的极少数人,  那么personal  exemption  和deductions  的门槛就更低,年收入25万以上的个人和30万以上的家庭都会波及,大概占美国家庭总数的1.5%。

替代最低税(AMT)许多高收入人士利用各种各样的扣减  (deductibles)  来拉低税率,为防止富人滥用扣减,于是就有了AMT:你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你的扣减就相应减少,你必须付一个最少的税率。  只不过AMT过去一直没有调整,现在则规定要跟着通胀率作相应的调整。这一规定对一般的中产阶级没有什么影响,中产阶级不会因此多交税。

薪资税恢复到6.2%  对几乎所有人产生立杆见影影响的是薪资税(payroll  tax)  上调2个百分点,由4.2%回到6.2%。2011年为刺激经济,国会通过法律暂时把社保中的payroll  tax从6.2%降到4.2%,  国库每年减收大概1200亿,这次法案让它回到6.2%。对一般人来说立刻发现拿到手的支票缩水。如果你年收入3万,那么每个月实际收入将减少50元,如果年收入$113,700,则每月收入少  $189.5.

遗产税  这次悬崖法案关于遗产税的调整对富人来说可能是最大的福音。按照布什的减税法案以及后来通过的临时法案,遗产免税额2011为500万,2012年为512万,  2013年回到克林顿时代的100万。去年下半年很多律师大打广告,要富人赶最后一班车作遗产规划,就是利用富人怕2013年以后遗产免税额会降到100万的心理。这次悬崖法案的通过消除了很多高资产人士的疑虑和恐惧,因为新法律规定资产超过500万的个人或是1000万的夫妇才需要交遗产税,税率为40%。对于那些留学过来的40-50岁的中年人,如果你一直在公司上班拿薪水过日子,要想累积到1000万资产确实不容易,但如果你作生意当老板,或是自己开业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几十年下来累积到500万或1000万身家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需要明白的是遗产是你过世时所有的财产,包括房地产、退休计划、business、投资、银行账户、金银珠宝以及不是由trust拥有的人寿保险等等。而且500万的免税额是指美国公民而言,如果你不是公民也没有绿卡,在美国的财产只有6万是免遗产税的。那些因投资移民而拿到绿卡的更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全球资产都要纳税,生前要交所得税,死后要交遗产税。
1/15/2013

[tabbyending]

谈谈长期护理保险

[tabby title=”谈谈长期护理保险(1)”]

关于人寿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本人以前也写过大量的文章介绍从人寿保险到退休计划到遗产规划等等,今天和以后几周的专栏将讨论长期护理保险。因为我的客户大都已经50岁或50岁以上,有些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很多人在和我面谈或电话咨询时都会问起长期护理保险:什么是长期护理保险、该不该买、什么时候买、买多少、买什么样的、怎么理赔等等。我发现大部分人对长期护理保险知之甚,更不知道各种保险之间有什么不同,所以很有必要科普一下,给大家提供基本的information.

什么是长期护理及其成本:按照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协会的定义,人要能够生活自理需要具备6种基本的职能(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简称ADLs):吃饭、穿衣、沐浴、如厕、行动和自制,这里的自制(Continence)是指不会大小便失禁。这6种能力都有了,你生活自理基本上就没问题。健康人、正常人要执行这6种基本职能不会有任何问题,我们每天早晨起床、穿衣、洗漱、用餐,然后出门开车上班。但由于疾病、意外,更多是由于衰老,这些能力就可能受到损害或完全丧失,你靠自己难以完成这些基本职能,就需要别人帮助,比如吃饭要人喂,穿衣要人帮你穿等。造成生活自理能力受损的原因很多,在中青年时可能主要是车祸、意外或疾病,10来年前在新州华人圈震惊一时的王延平就是一例,她由于不明原因的感染而导致四肢被截除,抢救时又由于大脑缺氧而使智力受损。若干年前她还在新州时,其母咨询我财务问题时,我去探访过她,看了第一眼后的感受只能用用4个字来形容:震惊、恐怖,我有生一来第一次感觉到时什么叫生不如死。当然王延平是完全地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对她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这只是极端的个例,绝大部分人不会象她那样悲惨。但对于日渐衰老的60岁、70岁、80老年人来说,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弱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长期护理是这十来年才开始引起从官方到民间的重视,其最主要原因是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看护的老年人爆炸性增长,日渐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重大负担。根据美国官方的调查统计,一个世纪以前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为49.2岁,50年前不到65岁,现在为78.2岁(2010年),女性为81岁,男性为77岁。现在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是85岁以上的耆老,专家估计到2040年,美国10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100万。拜医学发达等因素,在人衰老的同时,寿命却不断延长。如果你今年已经65岁了,你的预期寿命是83.4岁,也就是说还有18.4年预期寿命。如果你已经75岁了,你的预期寿命则为86.8岁。人越来越长寿,这当然是好事,但衰老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各项器官和能力的退化也与老化如影随形,到后来丧失一项或几项基本职能、要靠别人照料自己也是很大一部分老人必然要面对的事情。一项权威调查显示,65岁以后的老人,约有20%的人需要5年以上的长期护理,另有20%的老人需要2-5年的护理,需要1-2年护理的老人约占12%,有17%的人需要一年或不到一年的护理,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老人不需要长期护理。也就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一定需要别人的护理,而需要2年或2年以上长期护理的则占65岁老人的40%。

如果你生活不能自理,基本上有4个去处:住到nursing  home、assisted  living  center、adult  day  care  或是请人到家里来照料你。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花钱,住nursing  home  最贵,在tri-state  地区一年需要8万到10万,而且一位难求。assisted  living  center  一年要5-6万美元,adult  day  care  center一年要2万,请人到家里来每天做4个小时,一个月收费1800元,若每天做8小时,则每月的收费涨到7200元。这只是今天的收费标准,过去10年间长期护理的花费每年平均涨6-8%,远远高于通货膨胀率,如果持续涨下去,10年后就要翻倍。这只是一个人的花费,如果夫妻俩都需要长期护理,则花费也要翻倍。这笔庞大的开销,一般中产阶级靠自己掏腰包是不可能负担的起的。

2013/3/20

[tabby title=”(2)”]

上期文章说过,65岁以上的老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需要2年或2年以上的长期护理,目前全国有180万美国人住在nursing  home,  另外100万住在assisted  living社区,还有760万住在家里,接受上门服务。而这笔开销非常庞大,住nursing  home一年要8-10万,请人到家里来做钟点工一个月也至少需要1500美元以上。支付长期护理开销的方式主要有三种:Medicaid、用自己的钱、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赔。有人问我不是有Medicare吗?事实上Medicare主要用作看医生、住院、买药等,而且都有co-pay或自付额(deductible),Medicare不cover长期护理的开销,因为长期护理并不被视为一种疾病,而是身体器官和机能的退化,这种退化是不可逆转的,也是没法医治的。长期护理也不是要替你治病,而是照料你的生活。Medicaid确实支付长期护理的开销,但Medicaid主要是给穷人和低收入人士的医疗保险,有非常严格的资产和收入审查,一般中产阶级不可能申请到Medicaid。

Medicaid行不通,第二条路是自己掏腰包,用储蓄、投资或退休养老的钱来支付长期护理的花费。这要花多少钱很难估算,取决于你何时开始需要长期护理、需要什么样的护理:是必须住到nursing  home去,还是只要请钟点工到家里来、需要多长时间以及未来长期护理费用的增长幅度等等,保守的算法你得准备几十万cash或liquid资产,对中产阶级而言这是一项很沉重的负担。退休以后你不工作,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完全靠社保、401K、IRA以及个人的储蓄和投资来维持退休生活,再要准备几十万cash为长期护理的不时之需,坦率说大部分中产阶级办不到。除非你已经累积了几百万的资产,否则你必须考虑第三条道路,也就是购买长期护理保险,需要时由保险公司来替你支付长期护理的花费。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长期护理保险。按照全美长期护理保险协会的定义,如果6种基本职能(6  ADLs)有2种受损,你就够格领取保险理赔。上期文章说过,这6种职能是指吃饭、穿衣、沐浴、如厕、行动和自制,这里的自制(Continence)是指不会大小便失禁。如果2种职能受损,简单地说就是生活不能自理,你或者要请人到家里来照料你,或是住到护理中心去,包括nursing  home、assisted  living  以及adult  day  care.根据2008年的数据,全美国有800万人拥有长期护理保险,这一年新卖出40万份新保单,过去5年来每年新卖出保单的数目增长10%以上.2011年保险公司共给18万长期护理保险投保人付出总计35亿美元的理赔。大约43%的理赔付给上门服务home  care,32.9%付给assisted  living的花费,还有24.1%理赔付给nursing  home.

理赔方式  人寿保险理赔额看死亡证明,而长期护理保险则要医生出具的证明,说你有哪几种职能受损,生活不能自理了,保险公司一般会核实你的情况,如果合格就会给钱。需要知道的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赔方式有2种,一是reimbursement,二是indemnity。  前者是你拿发票到保险公司去报销,或是保险公司根据bill把钱打到你住的nursing  home去。而indemnity则是保险公司直接付你一笔钱,你自己决定怎么用这笔钱。一般来说传统的长期护理保险大都采取reimbursement,每个月拿收据向保险公司报销,能拿到多少钱取决于你当初你申请的每月理赔金额,也取决于你这个月花了多少钱。假设你保单上写的是每天150,每月4500,也就是说理赔时你每个月最多能拿到4500元。如果你只花了3000,保险公司只给你3000;如果你花了6000,你也只能拿到4500,因为保单上就是这么写的。现在有些综合性的保险不是按月报销,而是一次性付钱,  如15万、20万等,这就是所谓indemnity计划,有点象汽车保险的理赔。当然你也要符合6种职能有2种受损的前提条件。比起每月报销的理赔方式,这种一旦合格一次性全赔的方式更简单、更省事。毕竟你岁数大了,如果不幸又患上老人痴呆症的话,每月报销就会是件很麻烦的事。

3/26/2013

 

[tabby title=”(3)”]

今天开始介绍各种不同的长期护理保险,有传统的、纯护理保险,也有与其它产品特性绑在一块的混合型。传统的长期护理保险都是申请时你自己选一个每天或每月的理赔金额、为期多少年。比如说,每天150元,每月四千五,为期5年,保险公司再根据你的年龄、性别、是否抽烟、身体健康情况,决定是否给你保、每年的保费多少。所有长期护理保险都有一个“等待期”(elimination  period),30天、90天、180天不等,  你自己选。在等待期内,保险公司不付benefit.  如果你觉得希望你的benefit以后能跟着通胀率一起上涨,你可以加一个inflation  rider,  比如每年涨3%,  或5%,当然各种riders你都要另外加付保费。这种传统的保险既可以保单人,也可以夫妻同保,即一张保单cover两个人。这种传统的纯护理保险基本上都是采取报销(reimbursement),  即你符合拿benefits的条件后向保险公司去报销,或者是保险公司把钱直接打到你住的nursing  home去。

与人寿保险保单相比,不同保险公司出售的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差距更大。根据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协会的资料,一个55岁的单身男,买一份每天150元、理赔期3年的长期护理保险,其保费低的一年要1325元,高的要2550元,  中间价1480元。同样的benefit,如果是夫妻共保,则低的要2350元,高的则要近4000元。当然,保费高的另外加了一些riders,  但相差还是很悬殊的,所以货比3家在买长期护理保险时尤其重要。

传统的长期护理保险最大的好处是开始时保费很便宜,50来岁的人一年1000多到2000多就可以买一个还不错的保险,一旦你生活不能自理了,满足了6项职能有2项受损的条件,也过了你当时选定的“等待期”,你就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了,与人寿保险死亡理赔一样,长期护理理赔拿到的钱也不需要交所得税。但这种保险也有几个显而易见的缺点。第一,几乎所有传统的长期护理保险都要求你的保费一直付下去,跟汽车保险一样,一旦你不付保费,你的护理保险就中断了,过去已付的保费也要不回来。第二,保费不保证不涨,也就是说每隔三、五年保险公司有可能调涨你的保费。当然保险公司要涨价,要先向州保险监管部门报批,而且要涨大家都涨,不能区别对待。但什么时候涨、涨多少,完全操控在保险公司手中,作为客户的你是没有发言权的。第三,跟人寿保险不一样,人早晚要死,你的保险只要有效,保险公司早晚要陪你的受益人;但长期护理保险有可能你一辈子都没用上,你过去几年、乃至十几年交的保费就打了水漂。当然,花钱买保险主要是买平安,但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代价有点大。有些长期护理保险可以加上一个还钱的rider,就是说如果你没用上,若干年可以把保费要回来,但这个rider很贵,可能不合算。为什么长期护理保险不保证不涨价,也不保证若干年后保险就paid-up,  不需要再付了?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护理保险是一个新生事物,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统计数据来计算其成本,也难以预计未来的发展,所以不想作茧自缚,捆住自己的手脚。此外,传统的长期护理保险多采用reimbursement的理赔方式,即你每月拿收据去保险公司报销,对于已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这可能是麻烦甚至很challenging的一件事。如果你到时住在海外,保险公司基本不承认海外的开销。

近几年来有些保险公司推出了几种新的产品,这些保险不是单一的长期护理保险,而是二合一、三合一、甚至四合一的保险产品。二合一的产品是把长期护理保险与人寿保险结合在一起,比方说你保50万,如果你过世了,保险公司陪你家人50万;如果你生活不能自理,保险公司给你护理保险的benefit,按月付,直到50万用完。如果没用完你就过世了,没用完的作为死亡理赔给你的受益人。这种保险有保障,你可以选多少年付清(paid-up),若干年后确实不用付了。而且,你生前没用上或没用完,可以赔给家人,这是它比传统长期护理保险优越的地方。另外一种三合一的产品,人寿保险很少,但长期护理保险额很大,外加一个任何时候可以取消保险把所有保费拿回来的条款。举例说,某男54岁,一次付10万元,保险公司保证给他50多万长期护理保险的benefit  (每月最多6000元),如果过世赔他15万左右的死亡理赔。一年以后他变卦了,不想保了,可以把10万已付的保费全部拿回来,若干年后cancel还会有点利息。
3/31/2013

 

[tabby title=”(4)”]

上期文章介绍了兼有长期护理保险的二合一和三合一的产品,今天再介绍一种四合一的产品。这种产品以人寿保险为主,兼具长期护理、重大疾病和不治之症等三种生前福利(living  benefits).  就是说如果投保人过世了,他/她的受益人得到一笔死亡理  赔,生前如果他2种基本职能受损了,生活不能自理,保险公司付他人寿保险总额的四分之一作长期护理的福利,如果他得了不治之症,也可以提前拿到死亡理赔的四分之一,如果他得了重大疾病,保险公司给他几万块钱。当然如果最后他过世了,他已经拿到的福利要从死亡理赔里扣掉,再加一些利息。举例说,某女51岁,不抽烟,身体健康,想买这种四合一的产品,她每年付大约21,000美元,付10年后就不用付了,她可以得到100万人寿保险,保证保到120岁。如果她生活不能自理了,或得了不治之症,保险公司要一次性付她大概23万生前福利。

与传统的长期护理保险或其它综合性保险相比,这种四合一保险的最大好处是它的长期护理的benefit是一次性付你一大笔钱,5万、10万、20万,高达你人寿保险保额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你只要一次申请理赔,合格了保险公司就付你一大笔钱,拿到钱后作什么用保险公司不管,而一般的长期护理保险要求你每个月拿收据去报销,而且每个月保销的额度有上限。如果你计划退休后去海外如台湾或中国大陆养老,则一般的要求你每个月报销的长期护理保险就没有用,因为保险公司不会承认海外的护理花费,但如果是这种一次性理赔的生前福利,你拿到钱后去哪居住就没人管你。

什么时候应该买长期护理保险?  有些人以为我现在才人到中年,还没老,可以等到60岁以后再考虑。但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什么事,等你意识到真的需要时可能为时已晚,没人卖给你了。如果你已经有一些pre-existing  condition,  保险公司就不会卖你长期护理保险。根据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协会的调查,50岁以下申请长期护理保险被拒的比例为11%,50-59岁则有17%的申请人被拒,60-69岁则  有24%的人没有  被批准,而70-79岁的保险申请人则有将近一半(45%)  被拒保,远远高于人寿保险申请  被拒的比例。第二,与人寿保险一样,长期护理保险也是越年轻越便宜,岁数越大越贵,晚一年有时都会贵不少钱。当然很少有人会在30、40岁时就买长期护理保险,毕竟年轻时就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概率很小,一般认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最佳年龄是50岁左右。50岁以后人的各种机能都加速退化,很多人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加肥胖,有些人还有糖尿病,这些都可能构成严重的健康问题,有些在申请保险时被拒。所以,最好在比较年轻、身体还健康、没什么毛病时就申请。任何保险,不论是人寿保险、伤残收入保险还是长期护理保险,都是一次体检管终身,除非你换保险,或是要增加保额,否则保险公司无权要求你再体检。

长期护理保险的审核比人寿保险更严:  与人寿保险一样,买长期护理保险也需要体检,保险公司会查你的病历,了解你的健康状况,以决定是否给你保,给你什么样的rate.  需要知道的是长期护理保险的健康审查比人寿保险严格的多,因为人寿保险的
underwriting  主要看你的健康状况对寿命的影响,风险有多大,据此决定是否批准你的保险申请,而长期护理保险则侧重评估你的健康状况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而要保险公司理赔。很多情况下,人生活不能自理,但寿命却很长,象前几期文章谈到的新州王延萍的例子,她尽管完完全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但生命力却很顽强。大部分保险公司都规定,如果你已经有了某些疾病或症状,就会拒绝你的申请,你申请了也不会批。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帕金森症、阿尔兹曼症、记忆丧失、半边肌肉硬化、乙肝活动期、肌肉萎缩症、某些贫血症,或是你现在已经需要使用轮椅、走步器等等。有上述症状还可以申请人寿保险,保费当然会更贵,但不一定会拒保,而申请长期护理保险则想都别想。所以,买长期护理保险要趁早,等你有了症状了再想买恐怕就  too  late.  (全文完)

4/7/2013

 
[tabbyending]

衰退还是萧条:美国经济往何处去?

由次级贷款引爆的经济衰退从2007年底算起已进入第16个月,目前还没有看到复苏的迹象.尽管联储会主席伯南基上周在国会作证时宣称衰退有望在年底结束,到明年会开始缓慢复苏,  但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表示疑虑,投资者更是信心涣散,股市报以大跌.道琼斯指数跌破7000点心理大关,创12年新低,更广义的S&P500一度跌落700点,也是1997年以来最低.这两大指数都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双双从历史高点暴跌50%以上.  大家都知道、也深切地感受到美国经济遇到了大麻烦,而且短期内还难以好转。美国经济进入了深度衰退这是上自美国总统下到平民百姓都一致承认的,但对衰退有多深、持续时间有多长、会不会陷入大萧条、何时能走出困境开始复苏,却是众说纷纭,乐观派、悲观派南辕北辙。

美国政府和联储会是审慎的乐观派,奥巴玛总统一方面要求国会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各项法案,避免经济进一步衰退,另一方面又作信心喊话,称美国会“复苏”,美国会“更强大”。联储会主席伯南基也说只要措施得当,救市方案发挥作用,美国经济明年就会开始复苏。但也有很多重量级的人物悲观的很,认为美国经济会陷入“L”型的长期衰退。金融大鳄索罗斯宣称美国和西方的金融体系已经崩溃,政府拯救大银行的举动徒劳无益,只是白花纳税人的钱。前联储会主席伏尔克甚至认为这一波的经济危机从广度和深度上要超过1929-33年的大萧条。悲观派认为这次美国经济衰退可以视为又一次“Depression”(大萧条).  新一代的华人来美国才十几、二十年,对衰退都多多少少有些概念或经历过衰退,但对萧条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只知道1929-33年美国发生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次经济危机被称为  “大萧条”.    对什么是  “衰退”,  有明确的定义,  权威机构美国  “国家经济研究委员会”  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DP)连续两个季度下跌就是衰退,  这一次衰退从2007年年底就开始了.    但对什么是  “萧条”  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有句笑话说:邻居失业了就是衰退,你自己也失业了就到了萧条。  在1929-33年的经济危机以前,任何经济下跌都被称为  “萧条”,  1929-33年的经济危机以后  “萧条”(depression)  就成为它的专用术语,  而之后的历次经济下滑都一概称之为  “衰退”(recession).  尽管对什么是  萧条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GDP下跌10%、失业率也破10%才算萧条.  在1929-33年的经济危机中GDP下跌33%,失业率达到25%.  而二战后最厉害的经济衰退发生在1973年到1975年,历时17个月,  GDP下跌4.9%,  构不上萧条.

这一次的经济衰退从时间上说肯定是战后最长的,迄今已16个月了还看不到复苏的迹象。政府频频下重药、下猛药,从布什的7000亿救市,到奥巴玛的7800亿,可迄今为止一点效果都没有。以前屡试不爽的降息之招,联储会用到了极至,将利率降到无可再降的0,但经济依然是下滑不断,失业率继续上升。把美国经济拖入衰退的房市虽已连跌三年,但目前仍未见底。以前认为房市复苏了,经济才能完全摆脱困境,但如果经济深陷衰退的泥沼,失业率不断攀升,银行又不肯放贷,房市又怎能翻身?所以伯南基现在也说最重要的是拯救银行,稳定资本市场,让信贷正常运转起来。

面对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很多客户和读者问到在个人和家庭理财方面的策略和方法,现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第一,现金为王(cash  is  king),  手头上应多留些现金,以应对“不测”(unexpected),如失业、另谋职业、生病、房屋、汽车修理等等。在正常年景时应有够支撑半年的应急基金(emergency  fund),而现在建议有一年的应急基金。手中有钱,心中不慌。第二,投资一定要分散,股票、债券要有,保证不赔钱的可变annuity和index  annuity  也要有;第三,对未来10年的投资回报不要抱太高的预期,  不要以为现在已跌到了6000多点,很快就会快速反弹。  要知道整个1970年代股市基本上就没涨。日本股市80年代曾冲上4万点,现在才7000多点。第四,预计会有更多的银行倒闭,短期要用的钱可以分散存在不同的银行,短期不用的钱可以以购买annuity的方式放在保险公司。第五,经济衰退时更要购买足够的人寿保险保障家人的安全。
3/4/2009
 

离婚前的财务考虑

美国的离婚率高达50%,有一半的婚姻最后是以散伙告终。华人新移民,不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离婚率可能没有那么高,但也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近几年来不断有客户或读者打电话问起离婚前后的财务安排,现就常见的问题作一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需说明的是本人不是离婚律师,只是从财务规划角度给大家提供一些基本info. 两个人过不下去了,走到离婚这一步,当然是人生的一个重大挫折,不论是主动离婚的还是被离婚的,都不会好受。很多人协议离婚,和平分手,这当然最好,也有不少人成为怨偶,各请律师打官司,闹到法庭。离婚争议最主要大概有两个问题:未成年小孩的抚养权以及财产的分配。而小孩的抚养权也关系到财产分配和赡养费,拿到小孩抚养权的一方通常都可以获得更多的财产或赡养费、抚养费。

在大陆,我们常常听说“净身出户”,指有过错的一方被迫把婚后财产的绝大部分分给配偶,也有些人急于离婚而自愿“净身出户”,  但在美国“净身出户”几乎不可能,不管谁提出离婚,也不管是否有过错如有外遇,离婚时都会根据各州的法律得到他/她应得的那一份。所以在决定离婚前,对各州的离婚法律应有最基本的了解。在美国50个州中有9个州属于Community  property  states,  包括加州和德州,在这些州离婚其婚后财产基本上对半平均分。另外41个州包括纽约、新泽西、宾州等则属于Equitable  Distribution  states,  这些州离婚按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分产,不一定是对半分,但基本来讲拿得少的一方至少也能分到婚后财产的三分之一。

不论是对半分还是公平分,基本原则是婚后财产(marital  assets)要分,而婚前财产不分。先说什么是婚前财产,这主要是指婚前带来的财产以及婚后收到的个人财物。如果你们结婚前做过婚前财产协议(Prenuptial  Agreement),那么这些婚前带来的财产离婚时配偶就无法分一杯羹。但如果你们没有做婚前财产协议,则结婚时带来的财产也要拿来平分。华人很忌讳签婚前财产协议,但离婚时就可能破财。此外,婚后如果收到的财物是在一方名下,则这个财物也不会拿来瓜分。但如果这个财物后来冠名在夫妻俩名下,或是该财产有升值,那么离婚配偶也有分配权。而婚后财产是指结婚后所产生的所有财产,包括房地产、退休计划(401K、IRA、  Pension、  股票期权、年金等)、有现金值的人寿保险、股票基金账户、银行账户、夫妻任一方拥有的business、古董、艺术品、车子等等。结婚后获得的、或增值的几乎所有财产都要拿来分割,而不管这些财产是在谁的名下。  有人说我们夫妻俩AA制,各有自己的银行账户,我用自己的钱买了一幢房子,产权也是在我一个人名下。但在打离婚官司时,这个房子也要拿来分。离婚时财产要分,债务当然也要分。财产是按公平、合理的原则来分,而债务则基本上是一人一半。

在纽约、新泽西等“公平分配州”,离婚分产有许多因素要考虑,包括:结婚的年限、双方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各自的赚钱能力和未来的赚钱潜力、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style)、小孩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离婚后维持相应的生活方式的花费、监护人一方养育未成年小孩的费用等等。

退休账户的分配:大家都知道退休计划有两个特点,第一,qualified  退休计划都是以个人名义设立的,不可以夫妻俩联合拥有,  如401K,  IRA等,  而用税后钱设立的年金账户则可以联合拥有;  第二,除了pension计划从55岁就可以开始领钱外,几乎所有其它的退休计划一般在59岁半以前都不可以拿出来,提前提领会有10%的罚款。前文说过,离婚分产时所有的退休计划都要拿来分,离婚律师要准备一份Qualified  Domestic  Relations    Order  (QDRO),法官批准以后,离婚配偶可以凭这份QDRO向对方的401K、IRA或年金公司申请,要求把法庭批准的金额转到自己名下。这种transfer不算提前领取,不会有罚款,也不会有税的问题。但这种转移必须是对等的,即qualified  对qualified,  non-qualified  对  non-qualified。如果是401K,  转到你名下必须是IRA,  如果是税后钱买的年金,你也必须转到年金账户中。如果你拿出来自己用,则要交税,如果你不到59岁半,还可能会有10%的罚款。

如果你真的决心离婚,你就要弄清楚你和配偶有多少财产:有多少在你名下,有多少在配偶名下,又有多少是联合拥有,还要想办法弄清楚对方是否存有你不知道的“私房钱”和私产等。如果你怀疑配偶偷偷地把财产转移出去了,你也可以请律师或私家侦探以合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如果发现配偶恶意地把婚后财产偷偷地转移出去,你也可以告对方“欺诈转移”,对方可就吃不了兜着走。已经转走的不仅要追回来平分,而且还可能吃上官司,损失更大。  9/19/2014

理财要量体裁衣

[tabby title=”理财要量体裁衣(1)”]

自1998年入行到今天已经15年了,开始时以卖保险为主,后侧重财务规划;开始几年只做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后成为独立的理财顾问,代理十几家公司的产品。这15年来见过面或电话交谈过的客户数以千计,少数人有很详尽的财务计划,从保险、子女教育基金、退休计划到最后的遗产计划都作了全面的安排,但多数人甚至绝大多数华人没有什么计划,更缺乏通盘考虑,零零星星买了一些产品,开了不少帐户,但这些产品与整体的财务计划没有什么关联,多半是率性而为,或是从众行为:别人买了,我也跟着买;或是受上门agent的忽悠和鼓动,买就买吧。但到底这个产品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局限性、对自己是否合适他们心里并不很清楚,以致过后常有买错了产品甚至上当受骗的感觉。今后几期专栏文章就根据自己的经历谈谈华人理财中常见的误区、常犯的错误,供大家参考。

人寿保险与年金到底有什么区别:尽管很多人买过人寿保险和年金,但还是有不少人搞不清楚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先来弄清这个问题。人寿保险侧重的是死亡理赔,大部分人买人寿保险的主要目的是死后给家人留下一笔钱,或是维持生活或是付遗产税,而年金设计的目的则是养老用,59岁半或退休后后当事人可以从年金里把钱拿出来用,有些年金还提供终身收入保障,只要你活着保险公司就要每年给你钱。年金也有死亡理赔(death  benefit),  但年金的死亡理赔与人寿保险的death  benefit完全是两码事。年金的死亡理赔只是说如果你不幸过世了,保险公司保证收益人拿回来的钱一定不会少于放进去的钱,或是拿当时账户上的值,那个多给那个。而人寿保险则是赔所保的金额,不论他保费只付了一年还是五年,也不管他/她是保20万还是200万。举例说我有个客户2年钱买了一个年金,放了8万,一年后不幸过世,保险公司还给他的收益人8万6千,这多出来的6000是这2年涨的金额。另外一个客户5年前买了50万的保险,保费付了3年,不幸过世,保险公司2个星期后就赔了他太太50万。

大部分永久性人寿保险也会有现金值,但现金值的累积是个日积月累、天长地久的过程,三、五年是看不出结果来的,单纯从累积现金值的角度看人寿保险远不如年金,因为它有人寿保险的成本在里头,当然很多年金也会有charges,但远远低于人寿保险的收费。所以从作退休计划的角度考虑,人寿保险只能当作补充,而且需要很长时间(至少10年以上),50岁以上的人一般不适合把人寿保险当退休计划来做。即使你累积了很多现金值,如果日后你把现金值取出来做退休收入,如果取的太多有可能会断送掉你的保险。圣经上说,尘归尘,土归土,如果死后想给子女留下一笔财产,买保险是最好的方式;而如果是作退休计划,买保险就不是good  idea,而买年金则是最佳选择之一。当然如果你需要人寿保险,那么永久性保险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死亡理赔可以给家人以保障,现金值可以生前拿出来用。

任何产品都是有局限性的:很多客人买了一堆产品,但从来不去考虑这些产品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他们只是说agent告诉他/她这产品“好”,但到底好在哪、有什么缺点和局限性,却说不出所以然来。须知任何产品都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没有什么产品是perfect,  如果有那么完美无缺的产品,那别的保险公司还怎么活、别的产品还卖不卖?这本来是common  sense,但有些agents就喜欢这样忽悠客户,很多客人有时也不动脑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一再告诉我的客户,任何business都是trade  off,  各种计划和产品也都是trade  off。比如买401K的钱可以抵税,但401K在59岁半以前一般不能拿出来,  这就是401K  的trade  off,也可以说是它的局限性。定期保险很便宜,但定期保险过了20年、最多30年就没有了,30年没死,你的保费就白交了。Whole  Life可以保一辈子,又有现金值,生前可以把现金值拿出来用,听起来很美,但代价是保费贵多了,现金值的累积也不是三、两年就能见成效的,所以不适合每一个人。再比如529是做大学教育基金的一种方式,它的好处是投资增值部分若用于上大学不用交资本增值税,但缺点是你基本不能选择投资组合,费用也比一般的共同基金要高许多,529并不保证一定赚钱,市场不好时它也会赔钱,甚至赔大了。而且529上的钱会影响小孩申请奖助学金。这些就是529的局限性,但这并不是说529就不好,而是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收入极高、不太可能拿到奖学金、自己又不懂投资的人来讲,529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住在纽约州,529还可以抵州税,好处更大一些。
8/7/2013

 

[tabby title=”(2)”]

货比三家不要只比价钱:买东西当然要货比三家,比品质、比价格、比商誉,比售后服务等等。保险、年金都是无形产品,看不见摸不着,你一年花几千、几万买一个保险,或投入几万、十几万买一个年金,客户拿到的只是一张纸或一本契约,这本保单或合同写明了你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美国的保险财务公司成千上万,产品更是五花八门,消费者货比三家、寻找最合适的deal这很正常,也非常有必要,这种比较使客人对保险公司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产品也更熟悉,在shop  around过程中也可以了解、评估agent或财务规划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和口碑,最后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自己信任的agent.  有些客人shop  around时完全停留在比价钱、谁的最便宜、就买谁的产品的阶段,实际上这种纯粹比便宜的做法最后吃亏的是消费者自己,因为他们忽略了价格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如红利和其它benefits。总的来讲,就保险产品而言,就价钱(保费)可以比较的有定期保险、没有现金值但死亡理赔是保证的universal  life  以及第一个人过世不赔钱、第二个人过世才赔钱  2nd  to  die  保险。这三种产品比较简单,没有其它变量,所以可以进行直接的比较,谁贵谁便宜一目了然,如果公司差不多,agent你也信任,自然应该挑便宜的买。

但更多的保险产品有很多变量、有很多别的附加值在里头所以不容易比较,这里提出几点比较的方法,供参考。  第一,要与同类产品比较,apple  对apple,  桔子比桔子,不能拿term  life  (定期保险)和whole  life  (终身保险)比价钱,因为后者保一辈子而且有现金值。同是20年或30年  定期保险可以比较价钱  (premium),  但背后的保险公司还有大小和rating  的不同,这点你也需要考虑。有些人就愿意多花一点钱买一家历史更悠久、声誉更好的公司.  第二,同类产品除了比较价钱(premium)外,还有其它因素要考虑。比如whole  life,各家的保费有差别,但差距一般不大,但各家保证的最低现金值和不保证的、理想的现金值这中间有很大的差别,你可以比较两家、三家公司最低的现金值,也要比较他们预期的理想的现金值,如果一家whole  life最低现金值和最高现金值都高于对手,如果这家公司过去10年、20年一直都比同行发放更高的dividend    (红利),那么这家公司的产品可能就是一个更好的  deal。如果某家公司的whole  life便宜一点点,但保证的现金值和预期现金值都比别人差很多,那么就不一定是个好deal.  第三,除了比较价格,还要比较riders和其它benefits.  现在有些永久性保险,除了有死亡理赔和现金值外,还有长期护理以及重大疾病时能提前把死亡理赔取出来的benefits,  有这些benefits的产品一般会比没有这些benefit的产品贵,你事先要想清楚是否需要这些附加的benefits、是否愿意为这些额外的福利多付一些钱。此外,很多附加的benefits有很多条件和要求,有些benefits  是guaranteed,  有些则是可变的;有些要求你提供发票去报销(reimbursement),有些不需要报销,保险公司直接付你cash,即所谓的indemnity  plan.  一般来说,这种不需要报销的indemnity理赔比报销的reimbursement方式更简便,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当然保费也可能更贵一点。古人讲的一分钱一分货是很有道理的,这不是说要你去买最贵的产品,而是说你多花的钱要值得。

该出手时就出手      华人客户有些人比较冲动,不太考虑买就买了,多数人是深思熟虑才会做决定,也有一些人优柔寡断,明明有需要也作了不少功课而且确实想买,但就是下不了决心,一拖在拖,最后却想做也做不成。五年前一个客人打电话说要买100万人寿保险留给孩子,我去见了他,介绍了不同公司的不同产品,他也很感兴趣,说要考虑考虑。考虑了半个月、一个月、半年都没有动静,还说要再考虑考虑。2年前终于考虑清楚了,请我过去填申请表,安排体检,但一查有严重的健康问题,申请被保险公司给拒了。随后我又替他申请了其它几家保险公司,但都被拒。他很sad,当时他岁数还不到50.  五年前他身体还挺健康的,可就是因为拖延了3年,健康出了问题,最后想买也买不上。这样的case我碰到了好几个,都是因为拖延而被拒保。与其它产品不同,不论是买车子、房子还是买衣服都有减价的时候,可以捡便宜,但保险产品从来没有on  sale的时候,保费只会一年比一年贵,而且一旦你身体健康出了问题,保费就会大幅度上升,甚至被拒保。因为保险是个business,  保险公司要评估风险,如果你的风险太大,保险公司就不会做你的生意。年金产品也同样,3年前有好几家保险公司有每年涨8%、保证终身收入的产品,我当时就意识到这种产品不可能持久,在我的建议下很多客人都买了。不久每年涨8%降为7%,后又再降为6.5%,那些当时犹豫不决的人再想进去只能买到年涨6.5%的产品。
8/14/2013
[tabby title=”(3)”]

有花堪折直须折:上期文章说过,人寿保险与年龄有关,岁数越大保费越贵,50岁以上的人就是大一岁保费也会涨至少5%以上。所以你每耽搁一年日后的保费少说也要贵5%以上,更别说如果你这一年健康变差了,血压高了,或是开车拿到了ticket都会大幅度提高你的保费,所以如果你需要保险,也想买,就要趁早,越早越好,越早越便宜。有时保险公司会推出一种好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这种产品对客人很有利但对保险公司却一定是个赔本的买卖,有经验的agent一看就知道这种产品不可能持久,就会建议有需要的客人赶紧入场捡便宜。比如Nationwide  和Lincoln  Life二、三年前推出一种一次付清的保险,不仅保证保险一次付款后永远就不用付钱了,而且保证一年后任何时候取消保单不仅可以100%拿回已付的保费,而且还给你每年3%的利息,按复利计算。而那时候银行年利息已大幅度下降到不到0.5%。也就是说放一笔钱进去不仅白得一个保险,还能每年赚3%的利息,这确实是令人难以置信,我马上告诉几个有余钱的客人买这个产品,因为我相信这个产品不可能长久,结果有2个客人一个投了20万,另一个投了10万。果然,3个月后保险公司明白过来马上就不再销售该产品了,但已经生效的合同保险公司不能cancel.  碰到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agent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客人也要眼明手快,果断出手,“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目前还有一、二家公司有随时可以cancel合同把所有已付的保费拿回来、没有利息也没有罚款的保险和年金产品,这种产品对于子女马上要上大学,担心资产太多影响奖学金的家长来说是一种很理想的藏钱方式,因为保险和年金上的钱在填联邦资助申请表(FAFSA)时不需要申报.  拿到资助了,这笔钱你可以留着自己用;万一没拿到资助,也可以把保险或年金取消把钱拿出来。如果说有什么损失的话,最多就是利息,但现在钱存在银行也几乎没有利息。
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华尔街,保险公司也都受伤不轻,此后联储会不断降息又使得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大不如前,这些因素加在一块使得保险公司的经营变得保守起来,也被迫调整产品结构,其表现为:第一,很多保险公司逐渐退出风险较大的产品市场,继续销售这些产品的公司也不断调涨保费。比如保费保证多少年一定付清的universal  life,  以前有七、八家公司有卖,现在只有三、四家还在卖,就是这几家公司也纷纷提高保费,平均大约涨了10%.  第二,提供终身收入保障的年金其收入账户的年增长率这几年也不断下调:可变年金(variable)从过去的年涨7%下降到现在的5%甚至4.5%,指数年金(index)也从二、三年前的每年涨8%,一路下降到目前的6.5%  或7%。第三,固定年金(fixed)的利息从4-5年前的每年5%(5年期)下跌到现在的年利2.5%。短期来看,这种趋势不太可能有很大改变。如果联储会升息,保险公司也会提高利息,但目前看来联储会要升息也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毕竟美国的失业率还在7.5%的高位徘徊。只要联储会不迅猛升息,  也就不要指望保险公司会很快提高利息。对有需要的客人来讲,我的建议是如果有好的产品就要果断进入,不要拖延等待。拖延的代价有时实在太大。

人算不如天算  华人大都精于算计,算来又算去,比较来比较去,精明无比,生怕吃亏。有一个客户1999年就开始看房子,每个周末都看,看了5年直到2005年,看过的房子少说也有100多处,可就是买不上,4卧的房价也从1999年的大约30万涨到2005年的40多万。他们追求完美,要新房,学区好,上班近,而且讲究风水,房子朝向要对,朝西、朝北的一概不要等等,但又不愿多花钱。2005年曾经看上一个4卧新房,学区不错,要价40万,也交了2万押金,选了lot,但在押金到期前一天又cancel了,说要再看看、比较比较。又看了2个星期,觉得还是这个房子好,又回来,结果builder一下涨了3万,他们又后悔又恼火,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愤而放弃。他们愤愤不平地说,这不是抢钱嘛?又说中西部某一州同样的房子只要20万不到。我说,这就是市场经济,东北部经济好,工作多,买房的也多多了,买的人多了价格就上去。中西部是便宜,但那儿没有job,  买房的人少,价格自然上不去。  我还有一个客人,他也算,但人家只看大趋势,不计较多花一点手续费,房子所在的城市去都没去过,只是网上看了几张图片,看准了马上下手,没有二话。结果人家几年功夫买了十来栋房子,个个赚钱,而且赚大发了,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主婆。同时炒房的,又是研究又是计算,几个月过去了,终于下手了,但房价已经涨了好几万。这种事情见多了,不由感概,很多中国人小处很精明,但缺乏大智慧,所以发不了财。
8/21/2013
[tabby title=”(4)”]

尽人事,听天命  西方人讲运气,最常见的祝愿是  “交好运  ”(good  luck),  中国人更看重“命”,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读书五积德”,命在运先,能不能大富大贵要看你有没有这个命,死生由命富贵在天。晚清名臣曾国藩说过:“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理财也是如此,小富由儉,大富由命。50、60岁的中年人,过了半辈子,经历的多了,到了知天命和耳顺的阶段,也渐渐明白人生漫漫,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多时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你要勤奋、要努力,但能否成功、能否达成你的目标,却不是你能够左右的。从理财上来讲,我们都要作计划,并为达成目标而努力,老美讲“计划最好的,准备最坏的”(plan  the  best,  prepare  the  worst),与中国人信奉的“未雨绸缪”异曲同工。大部分华人移民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没有金山银山可以挥霍,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打拼。在有了工作、有了身份以后,就要考虑各种财务计划,包括小孩上大学的教育基金、自己的养老金等。为了预防万一,还要购买各种保险:汽车、房屋、医疗、伤残收入、长期护理以及人寿保险。各种保险就是保障在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和各种意外发生时,能把对个人和家庭的冲击和损害降到最低。社会越进步,保险也越发达、越完善,这是普遍规律。华人到了美国,要在美国扎根,也要入乡随俗,多做一些财务规划,保障自己和家人生活稳定、富足。一般人没有大富大贵的命,但设立可以实现的目标,做个好规划,并付诸实施却是大部分人都应该也是可以做的,这就是“尽人事”,能否实现则要听天命了。但如果不“尽人事”,则可以肯定什么目标也达不到。就像买彩票是尽人事,能否中奖则要听天命了。

保险公司会倒闭吗?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几乎每个人都对保险公司有疑问,担心它们倒闭或不履行合同。而在金融危机后,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敢夸口自己坚如磐石,一定不会倒,即使它敢这么说,也没人会信,毕竟有100多年历史的华尔街金融翘楚李曼兄弟说倒就倒了。但认真分析一下,我觉得保险公司比投资银行和普通银行更可靠、更不容易倒闭。倒闭的李曼兄弟和一般的商业银行不同,其运作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高风险、高回报。一旦高风险投资失败,就会拖垮公司。李曼的倒闭就是这样发生的。而AIG差点倒闭也是旗下的投资部门进行了太多的与房贷有关的投资,结果房市崩溃导致导致巨额亏损,把公司推向频临倒闭的边缘。一般的商业储蓄银行,尽管政府有比投资银行更严格的监管,但也存在投资风险。而客人在银行存钱,一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想把银行的存款提出来,这就形成挤兑。如果挤兑成风,超过银行的应急储备,银行就会倒闭,因为银行吸纳你的存款,除了少部分留着日常流动,满足联储会的要求外,大部分是用于比较长期的投资,如mortgage、工商贷款等,这些投资都有一定的期限,不能随时抽出来。所以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挤兑,银行只有倒闭,由联储会接管。 但保险公司就不一样。首先,保险公司有更严格的监管,如何投资、怎么投资政府监管部门有很多硬性规定,对于投资高风险的股票更有百分比的限制。政府对保险公司现金储备的要求也比银行高得多,一般都在25%、30%以上,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必须保留至少25%的现金,这部分资金不能由于投资,而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银行,用于理赔和其它突发事件。其次,保险公司主要产品有人寿保险、年金、长期护理保险、伤残收入保险等,这些产品都没法挤兑。你买了50万人寿保险,人不死保险公司不会赔你50万;你中途取消保险,通常都会有很大的损失,你得不偿失。绝大部分年金也有若干年不等的surrender  period,    不到期如果cancel合同,你会有surrender  charge。  买了长期护理保险或伤残收入保险,你也没办法把保单退掉,把钱拿回来。所以,几乎从来没有人向保险公司挤兑的。第三,法律规定,保险公司必须买再保险,用再保险的钱建立一个保障基金(Guarantee  Fund),  这与银行出钱买FDIC保险类似,只不过银行受联邦法管制,所以有联邦的保险担保,而保险业主要受州法管制,由再保险的保障基金作后盾。一般来说,某家保险公司经营不下去时,常会有别的保险公司来并购,接受它的业务;如果实在太烂,没有人愿意接手,那时州政府就会介入,由保障基金做担保,维护客户的利益。
9/3/2013

 

[tabby title=”(5)”]

小老板、自雇业者的退休计划:  此处指有自己的business:  开夫妻店、不雇人或只雇少数几个发W-2员工的小业主,如医生、律师或小老板,或是拿1099表的independent  contractor.  大公司上班族大都有401K,而小老板则需要设立自己的退休计划。抵税、多抵税也是几乎所有business  owners最关心的问题,除了与business有关的开销可以抵税外,设立qualified  退休计划则是另外一个合法的抵税渠道。据我的观察,小老板们在“开销”方面抵税那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有些明显与business无关的开支也拿来抵税,结果常常引来国税局查账,担惊受怕还要交罚款。开销抵税一定要遵循2条原则,一是“有关”(related),  而是“必须”(necessary),具体怎么定义,一是根据common  sense,如果还是搞不清楚则要咨询会计师。

与开销抵税功夫十足相比,华人小老板们在开设退休计划合法抵税方面则明显落后很多,其原因一是不了解,二是牵扯到员工不知如何是好。今天就谈谈小老板们如何选择合适的退休计划。我把small  business  owners分成两类,一类是不雇人、开夫妻店或是收入拿1099表的人,另一类是雇有少量员工的老板.  先说第一种自雇业者,  选择退休计划比较简单.如果你收入(指扣掉各种开销外的纯收入)不太多,你可以开传统IRA,  2013年可以放进去5500元,  满50岁可以放6500美元.  如果你收入较多,也希望多放点钱,则可以考虑SEP  (Simplified  Employer  Pension)或是Solo  401K.  前者允许你放进去纯收入的20%或W-2  收入的25%,  最多5万1;而Solo  401K则是401K加Profit  sharing  plan,401K可以放17500美元,满50岁可以放22500元,而Profit  sharing  则允许你再放进收入(compensation)的25%,  但两项加在一起不可以超过5万1。从开户来讲,SEP比较简单,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文件,而Solo  401K则需要请人帮你设立文件,会有额外的收费,Solo  401K上面的钱如果达到25万还要向IRS报告(reporting).  但Solo  401K的好处是你可以用profit  sharing  上的钱来买人寿保险,也就是说你可以用税前的钱来买保险。

如果你年收入十几万或几十万,想有更大的抵税空间,则可以开设Defined  benefit  plan,  可以放进去7、8万、十几万或二十万,在报税时算pension  contribution,可以100%抵税。究竟可以放多少,一是根据年龄,二是根据收入。其基本原理是,如果你今年50岁赚20万,假设你65岁退休每年也有20万的退休收入,精算师反过来算为达到65岁每年有20万的收入,假设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你需要每年放多少钱。算出来需要放多少钱你就可以放多少钱。SEP和Solo  401k  等其它defined  contribution  计划放多少钱有百分比和投放总额的双重限制,DB  plan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你能放多少钱取决于你的收入和年龄。你收入越高(最多可以把25万5拿来计算),年龄越大,你可以放进去的钱越多。所以Defined  Benefit  plan特别适合高收入、高税率、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士。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士,又没有别的员工则最适合设立DB计划。

下面再来讨论雇了若干员工(少于5个)的小老板的退休计划,这里的员工是指发W-2表、每年工作时间大于1000个小时的全职员工,如果你给员工发1099表,或是每年工作时间少于1000个小时,则可以合法的把他们排除在外。IRS关于group退休计划有一条规则是不可以搞歧视,也就是说不可以只给自己做,不给别人做;也不可以给自己无限度地多放钱,而给员工无规则地少放钱。SEP的规定是如果你的员工过去5年有3年给你工作,你给自己设立SEP,你也要给员工设立SEP。给员工SEP账户放的钱,必须全部有老板出,而且百分比必须一样。举例说,你是老板,一年发薪水10万,2个员工每人发3万。如果你给自己放薪水20%也就是2万到SEP中,  你也必须给员工薪水的20%投到他们的SEP中去,  也就是每人6千。给员工SEP放的钱马上vested,员工隔天辞职走人,他也可以带走SEP上的钱。 如果雇有员工,你也可以设立401K  Profit  sharing  plan中,401K的contribution是由员工出,但profit  sharing  部分的钱是由老板出,金额可以不同,但百分比必须与老板相同。如果员工离职,profit  sharing部分的钱可以设置若干年的vesting  schedule.  一般来说,员工必须工作满5年后才可以把老板给的那部分钱全部带走。所以,单纯从为老板省钱的角度看,401K  profit  sharing  plan  要比SEP好,但401K  profit  sharing  plan要设立documentation,而且有向IRS  reporting  的要求,所以会有额外的收费,  每年的reporting也挺麻烦。

如果你收入很高,员工很少,员工年纪轻、薪水又低的话,如医生诊所,设立Defined  benefit  plan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前文说过,DB的投入是跟年龄和收入有关,越年轻、收入越少,需要放的钱也就越少。我们有医生客人50多岁,每年放进DB的钱十几万,但前台小姐每年只需要给她放2、3千美元,因为前台小姐才20几岁,年收入才2-3万。

如果你员工在10个以上,则SEP、401K  profit  sharing  和Defined  Benefit  plan都不太适合,你或者设立普通的401K  计划,由员工自愿参加,或是不弄任何group  计划,自己做IRA。
9/11/2013

[tabbyending]

漫谈美国的金融危机

[tabby title=”漫谈美国的金融危机(1)”]

近一个月来美国的金融风暴以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和烈度掀起翻天巨浪,冲击着华尔街,一家家百年老店轰燃倒塌:  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告贷无门,求售未果被迫宣布破产倒闭,  98年历史的美林证券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大限来临之前廉价卖身,  投入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怀抱.加上以前的Bear  Sterns,  美国响当当的五大投资银行有三大被金融海啸所吞没,  另外两大: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见势头不对,也赶紧宣布改投资银行为商业控股银行.  在雷曼兄弟倒闭的同一天,  美国保险业的龙头老大也是执全球保险牛耳的美国国际集团(AIG)以出让80%的股份换取政府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以度过难关.  10天以后,最大的私人房贷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也宣告破产,  被卖给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  WACHOVIA  银行也卖身求售.紧急关头,美国政府被迫出手,国会通过有史以来最大的7000亿元的救市方案,企图挽狂澜于既倒,避免象上个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重演.  但这一救市方案能有多大效果,何时能生效还是一个未知数.
自房贷危机以来,特别是最近几个月来很多客户和读者见面时或打来电话都问起我对这场金融风暴的看法、房市走向、保险公司的安全性以及股市大跌时的投资理财策略,为解答大家的疑问,特撰写以下几篇文章,供大家参考。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观点和看法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有关投资理财的看法也只是一般的建议。每个人和家庭的情况不同,需要作具体分析,有需要的欢迎与本人联系面谈。
一.  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这次金融危机来的快,势头猛,而且触及美国金融体系的根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就说这是“近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起源乃是前几年大行其道的次级贷款(sub  prime  mortgage),但本质却是华尔街的贪婪和短视。2000年股市崩溃,房市开始升温。格林斯潘为刺激经济,连降利率,30年房贷利率从7%降到6.5%,6%,5%,甚至4.5%的空前低的利率。那时拥有房子的人大都办过好几次货贷(refinance).  一方面是股市连续3年(2000年-2002年)熊市,银行存钱利率极低,另一方面房市却欣欣向荣,每年涨百分之十几甚至20%。40万的房子一个月不到可能就涨了2万。那时都说不是买房而是“抢房”。在股市损兵折将的人蜂拥而来转向房市。没有房子的人趁机买房,有房的人则小房换大房,投机的人则买多套房子抄房谋利。银行和房贷机构为赚起高利润则向收入低、信用差,本来买不起房子的人发放贷款。不要头期,免查收入,甚至连closing  cost  都可以从贷款而来。买房的人越多,房价越往上涨,房价越涨驱使越多的人买房,从而越抬升房价,形成恶性循环。当时的假设是,房价一定会持续上涨,即使到时付不起房贷,也可以借home  equity  loan,  或把房子卖掉。而银行则觉得即使他们付不起房贷,银行可以没收、拍卖房子,银行不会赔钱。同时,银行把房贷打包卖给房利美、房地美和投资银行,后者再将之分散打包,卖给全美、全球的投资者,美其名曰“分散风险”。道理是没错,但房价一直会上涨的假设前提在2006年底开始动摇。每年涨百分之十几的房市毕竟不能持久,房价到2006年中达到顶峰并开始下跌,利率的上涨使很多办了浮动利率贷款的人首先遭遇每月还款数额增加,超过支付能力的困难。3个月付不起房贷,银行就开始进行法拍。但由于房价下跌,即使拍卖成功,银行还是赔钱。举例说,2年前银行贷款50万(免首付),现在拍卖只拿回来35万,银行还是陪了15万。
很多人不理解,次贷并不很大,占整个房贷市场总额的不到20%,为什么会引起如此的滔天巨浪,连AIG这样的全球保险龙头公司都差点灭顶?这就要从华尔街的贪婪和短视去找原因。佛家说人有“贪、嗔、痴”三毒,这三毒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三毒中又以“贪”为首,最为害人。资本主义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更是以此为甚,到头来终究是贪婪反被贪婪噬。
10/9/2008
[tabby title=”(2)”]

二:  贪婪吞噬华尔街:佛家说人有“贪、嗔、痴”三毒,这三毒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三毒中又以“贪”为首,最为害人。贪婪是人性的弱点,也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从原始积累发展到今天,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过,也从来没有削弱过.  华尔街的高管们为追求个人和公司的最大利益,前几年蜂拥而来跳进房贷市场.  全美国、全世界最聪明的一帮人聚集华尔街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花哨而又难懂的金融产品,统称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s),其中应用最多、最后引起金融海啸的是房屋抵押债券(CDO)和CDS(信用违约担保)。具体作法是投资银行对收到的几千、几万份房屋贷款进行设计,根据不同的风险设计不同的利率。风险越小,利率越低,风险越大,利率越高。在拿钱顺序上,最先拿钱的风险最小,当然利率越低,最后拿钱的风险最大,当然利率也最高。这样设计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多赚钱。为使这种投资看起来风险很小,他们还找大保险公司来担保.  投资银行把这些产品推向市场,吸引全美国、全世界的投资者来购买。同时,各大银行和投资公司为了使利率最大化,还把杠杆原理(leverage)发挥到极致。本来使用Leverage应该是资产的10倍,但房利美、房地美却是30多倍。它只有一个亿,却贷出去30多个亿。这种CDO在前几年房市上涨时,大行其道。很多投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都赚了大钱,赚钱之后就大发红包。2006年、2007年华尔街5大投资银行每个员工的红利平均都是几十万,公司高管的分红更是几百万、几千万,李曼CEO  傅德干8年拿了5个亿。但2006年底以后房价下跌,一些房贷者还不起每月的房贷,房贷者、贷款公司、投资银行、投资人这一资金链条的第一环开始断裂,他们的房屋被拍卖,成为房市下滑引起的金融危机的第一个牺牲品。由于房贷者付不起mortgage,房市持续下滑,贷款公司、投资银行也纷纷不支倒地,最终形成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资本流动的自由性和现代金融体制的高度融合性,危机一旦形成立即汇成滔天巨浪,如海啸一般吞没了整个华尔街,并迅速横扫欧洲和亚洲,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政治讲究权力制约,三权分立,对官员的权力有很大的约束,所以官员的贪腐不明显。但对企业、公司高管的贪婪自肥却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公司尽管有董事会,但董事会很多都是董事长或CEO提名,他们都是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CEO给自己发大红包,董事会成员的红利自然也不会小。利字当头,要董事会监督高管自肥无异缘木求鱼。人家说赏罚分明,但华尔街典型的只有赏没有罚。公司业绩好,高管人人自肥,拿几百万、几千万的bonus;公司亏损、甚至频临破产,公司高管照样乘着“黄金降落伞”安然离去,过去的高额红包更是入袋为安。去赌场输赢都是自己的,但华尔街的高管拿着公司的钱、投资人的钱放手一搏,赢了归自己,输了由公司、投资人、甚至由纳税人买单。而且华尔街向来只看短期业绩,一个季度的赢利超过预期,股票就大涨,低于预期,股票就大跌。这些都鼓励公司的高管们进行短线投机,无视长远利益。公司今年赚钱了,CEO拿到大笔bonus;明年赔钱了甚至公司破产,CEO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走之前还要榨一笔高额的离职费。公司董事会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他一大笔钱让他走人,反正是公司买单,自己一个子儿也不用出。美林前CEO欧尼尔在去年10月因公司巨额亏损而被迫下台时还拿到了6,600万元的酬劳,花旗CEO去年被逼退时也拿到了1,600万元的离职福利。AIG去年第四季度已经亏损50亿,但去年6月才上任的CEO还要董事会修改规则而获得2007年的分红500万。可怜的是一般的雇员,公司倒闭了,马上扫地出门,公司的股票也化为乌有,如李曼、熊世坦(Bear  Sterns).
10/16/2008

 

[tabby title=”(3)”]

二:  美国的救市方案:为拯救摇摇欲坠的美国金融体系、防止上世纪29-33年那样的大萧条重演,美国政府紧急推出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政府向银行注资2500亿美元,购买9大银行的优先股;政府向金融机构收购、管理次贷烂帐;政府直接购买商业票据;个人银行存款担保额由10万元提高到25万元;限制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福利等等。美国总统布希、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和财政部长保尔森都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国政府会竭尽全力拯救金融市场、消弥信用危机,挽狂澜于即倒。但这一救市方案有多大效果、多长时间能见效却是未知数。救市方案在众议院第二次终于过关前后那一周,股市连跌8天,道琼斯指数5天之内狂泻18%,创历史之最,也从一个方面显示投资人对这一救市方案缺乏信心。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严重到被前联储会主席格林斯潘称为“世纪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没有人知道次贷和其它“有毒”资产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次贷本身也就几千亿美元,但金融机构将它们打包后卖出去的房贷抵押债券(CDO)和信用违约交换(CDS)却高达54万亿美元,这才是真正的金融黑洞,深不可测,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可能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用。第二,让银行把烂帐甩给政府并不一定马上就能解冻信用紧缩。银行和金融机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生怕一不小心钱贷出去了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又背上烂帐。第三,银行本身先要清理门户,收拾破烂,看看自己的有毒资产到底有多大。在打扫、清理完门户之前,银行不太可能恢复正常的信贷业务。第四,在目前这个动荡不安、前景不定的年头,大家都信奉现金就是大王(cash  is  king),因为出问题倒闭的公司都是有庞大的资产但却极度缺乏流动资金。没有现金,空有资产那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还有人质疑美国的救市方案是对自由市场的背弃,是搞  “社会主义”,有人戏称是  “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表面上看,把  “两房”收归政府经营,向AIG贷款850亿交换AIG  80%的股份,以及向银行注资2500亿都可以视为某种程度上的  “国有化”,但这些都是应急措施,无损美国资本主义的本质.自从上世纪的大萧条以来,资本主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和任由市场这一  “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的两派就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交替使用.在经济运行正常时,自由市场派就占上风,80年代任上的里根总统就是其代表,他们的格言是  “没有政府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而一旦经济出问题,市场解决不了时,政府干予又卷土重来,  政府干予的最著名人物就是30年代领导美国走出萧条、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很有意思的是现任联储会主席伯南克就是研究30年代大萧条的专家,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也是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学家。一般而言,共和党较多地倾向于自由市场经济,而民主党则更多地主张政府干预。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后果:这次金融危机由次级贷款引爆,发展到今天,已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横扫全世界,全球股市狂跌,冰岛政府宣布破产,还有几个国家也是岌岌可危。就美国而言,房市下跌,金融危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是实体经济的衰退,白宫已经承认美国“部分地区”已进入“衰退”。一般认为这次经济衰退时间和程度上都很可能会超过很多华人都经历过的2000-2002年的那次衰退,因为华尔街的金融体系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也是美国能够在世界上呼风唤雨、维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最重要的一根支柱。现在金融体系出大问题,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复原,布什也承认救市方案“需要时间。”第二,救市方案总计7000亿美元,加上“两房”的2000亿,AIG的850亿,光这三项就是1万亿美元。如何筹措这笔庞大的这笔经费,脱不了开源与节流两条路:开源包括发行国债、加税等。尽管国债的大买家可能是日本、中国等外国政府,但美国要付利息,负担还是落在纳税人身上。尽管加税很不受欢迎,在竞选时无意于政治自杀,但真到了没钱的时候,不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总统都会把增税这张牌打出来。要知道美国现在的税率是半个世纪来最低的,相对于加拿大、西欧、北欧国家来说,美国的税率更低。
10/23/2008
 

[tabby title=”(4)”]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后果:上期专栏文章说过,金融危机带来的第一个后果就是经济衰退,而且是全球范围的衰退.不仅发达国家经济可能要负增长,就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幅度也会大幅度下滑,中国大陆珠江三角州地区已出现工厂倒闭潮.第二,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总计7000亿美元,加上“两房”的2000亿,AIG的850亿,光这三项就是1万亿美元.加上伊拉克、阿富汗的战争每年上千亿。除此以外,很多州政府也哭穷,需要联邦救助,包括加州、纽约州和新泽西州。钱从哪来?  除了印钞票外,更可能的举动就是加税.奥巴玛已经表示会从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下手,麦凯恩尽管宣称不会加税,但真到了没钱的时候,不加税也得加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家知道老布什在1998年竞选总统的时候有句名言“看着我的嘴,不加税!”  (Read  my  lips,  no  more  tax!)  但上台后,还不是照样增税。所以,政客竞选时的表态是不能太当真的。

那末,什么税最可能增加?第一,最高税率目前是35%,但很可能恢复到2000年以前的39.6%甚至更高。大家可能不知道联邦所得税在上世纪70年代曾高达70%,80年代降到50%,90年代最高维持在39.6%.克林顿当总统8年创造了8年的经济繁荣,消除了赤字,并留下了大笔成盈余。这笔盈余被布什消耗殆尽,而且留下了巨大的亏空。明年一月新总统上台,不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增税是跑不了的。第二,资本增值税。布什上台以后把长期资本(持有时间12个月以上)增值税降为15%,奥巴玛若上台很可能把长期资本增值税上调。第三,遗产税。遗产免税额今年是200万,明年为350万,2010年废除,没有遗产税.但2011年又卷土重来,  免税额是100万.  有人以为遗产免税额会很快恢复到300万或400万,现在看起来这种可能性极小,毕竟遗产税事关几百亿的国库收入,现在美国政府的头等大事就是找钱,填补救市带来的大窟窿,而不是减税。所以,有遗产税的夫妇最好早打算、早规划。
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后果除了可能增加税赋外,对社会保障制度(Social  Security)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美国的社保制度已经千窗百孔,风雨飘摇,估计到2039年就要破产,而老人、穷人的医疗保险(Medicare  与Medicaid)更快就会陷入入不敷出的窘迫。对社保制度的任何重大改革都需要政府大手笔的投入,而现在政府第一位的任务是救市场、救经济,没有能力、也没有财力救社保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会加速恶化。最后的解决问题也不外开源节流两条:增加社保税、减少社保福利,甚至双管齐下。

金融危机与个人理财  大陆出来的四、五十岁的人都知道,毛主席有句名言: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七、八年来一次”,这句话用来形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倒是十分贴切。从扩张、繁荣、收缩到衰退构成经济活动的一个周期,从最近几次衰退来看大体是七、八年来一次。1990年代初有一次,2000年-2002年high  tech  泡沫破灭引起的衰退大家都还记忆犹新,这一次由金融海啸导致的衰退更是触目惊心。对一般老百姓来说,经济衰退感受最深的就是股市大跌,股票、共同基金的不是惨赔就是被套牢,不忍卒看,很多客户、读者纷纷打电话询问该怎么办,现借专栏一角介绍一些基本看法,仅供参考,请勿作为投资的advice.第一,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这是老生常谈,但却是至理名言.  道琼斯从去年的14000多点的历史新高,已跌落40%,  S&P指数也掉了40%多,NASDAQ将近50%.到9月底的时候,全美国的401K帐户已蒸发2万亿,  401K成为201K.幻想通过股市一夜暴富的已经很少了,  但很多人依然以为股市会一直上涨,要跌也不会大跌,所以大部分的投资都在股票或股票基金中,  结果损失惨重.古话说,伴君如伴虎,股票投资也是如此,一不留神就骑虎难下(被套牢),甚至落入虎口,死的很惨.
(10/29/2008)

 

[tabby title=”(5)”]

金融危机与个人理财:

第二,投资要分散,一定要有一些稳健保守的组合.所谓分散不是多买几只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买的再多,如果都是同一类型的,风险并没有分散.所谓分散,是指投资组合里有股票基金,也要有债券,还要有一些保证不赔钱的产品,如指数年金(index  annuity)  以及固定年金(fixed  annuity).  指数年金的回报跟着几个指数如S&P500走,  指数涨了,你也涨(有CAP),但指数跌了,保证你不赔钱,并且不收费,有些公司还先给你10%,甚至15%的bonus.这种产品在股市疯涨时可能并不吸引人,但股市一旦下跌,这种指数年金的优点就充分显现出来了。因为它保证不跌,股市跌30%,40%,你的钱还是不变,最多也就是不涨。而且,它给你lock  in涨上去的钱,涨上去了就不会掉下来。今年以来一般人的投资至少赔了30%-40%,但我的客户转到这种指数年金的就安然无恙,不论是3万、5万,还是30万、50万,都保持不变,一个子儿也不赔。如果某一年大地回春,股市回涨,指数年金也会跟着往上涨。作为一种稳健的投资,作为退休计划portfolio的一部分,指数年金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在股市动荡不安时另一种保本的产品是固定年金。与指数年金不同的是,固定年金给你一个事先说好的利率,并保证若干年不变.目前市场上最好的利率是每年5.35%的利息,guaranteed  5年.5年以后你可以把所有的钱拿走.第三,投资组合一定要分年龄,30-40岁的年轻人,aggressive一点问题不大,但也不能都选aggressive的投资.如果你已经50多60了,甚至已经退休了,还把大部分钱都扔在股市或股票基金里就很危险了.有一个客户70多了,大部分钱还在股票基金了,我4月份就建议他转出来,他说我玩股票几十年了,能控制.结果这次大跌,2个月赔了30%多,悔不当初.  第

三,投资组合一定要根据年龄进行调整.如果你40来岁,能承担风险,股票基金适当多一点也无不可,但如果你已经50多、60,甚至已经退休了,还把大部分投资放在股市、股票基金中就太冒险了。40岁的人还有20年退休,股市还是可以涨回来的;但如果你就要退休了,股市大跌就会严重影响你的退休计划。股市可能3年、5年,甚至10年、8年都回不来。00-02年的股市大跌,道琼斯、S&P500都经过4、5年才收复失地,而纳斯达克2000年时5000多点,走了7年的盘陀路,去年回到一半,这次金融风暴又被打回原形,现在只有1700多点。什么时候能重登5000点大关,再过20年、30年?没人知道。第四,我一般不建议我的客户买单一股票,因为谁也看不准。李曼兄弟157年的老店,几天工夫就忽喇喇大厦倾,今年年初还60-70元的股票顿成废纸。再看“两房”和AIG,前者是半官办的公司、背靠联邦政府,后者是全球保险业的龙头,跺一脚就要颤三颤的巨无霸,金融海啸一来也是摇摇欲坠,若无政府出手也是死无葬身之处。这次活是活下来了,但股票恐怕永远也回不到过去的水平。第五,如果你在公司工作,更不要把大量的401K的钱拿去买本公司的股票,风险太大了。公司一旦倒闭,你不仅被扫地出门,401K也完蛋,就象当年的Enron一样,那才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金融危机与保险公司:很多买了AIG人寿保险和年金产品的当时都担心如果AIG破产了怎么办,后来政府出面向AIG输血。有人还担心其它保险公司会不会出问题,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相对于银行来说,保险公司更稳固。你经常听说银行倒闭、破产的,但很少有大的人寿保险公司倒闭的,因为人寿保险公司的经营政府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比如必须保留20%的现金作理赔储备,投资股票的资产有百分比的限制等。同时,保险公司还要到州政府买再保险,州政府拿这笔钱建立保障基金(Guarantee  Fund)。如果保险公司破产,其结果一是被别的保险公司兼并;如果没人要,州政府的Guarantee  Fund负责赔偿,当然有上限。而且AIG出事的是它的投资部门,其人寿保险子公司American  General一直运营良好,目前的rating依然是AA3,或  A+,一般来说得到A评估的公司都还不错。
(11/4/2008)

 

[tabbyending]

漫谈投资与理财

近几年美国经济大好,股市上升,人们都涌入股市,买进卖出,忙得不亦乐乎。也确实有不少人赚了钱,这就更使人头脑发昏,以为股市会永远“牛”下去,只要买股票就一定会赚。这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到头来很可能鸡飞蛋打,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一,从历史看,美国经济是一个Cycle(周期)接连另一个Cycle,每一个包括增长、顶峰、下跌、萧条四个阶段。目前这一波经济增长已持续了六、七年,是战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最长的,从强劲的经济增长率,高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看,美国经济无疑处于顶峰时期,或者说早就达到了顶峰期。过了这个顶峰期,来一个下跌、萧条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问题在于这个顶峰期还能持续多长时间,是明天结束还是明年结束,萧条期何时会到来,经济衰退的程度有多大。

第二,过去70年美国股市的平均回报率约在12%左右,过去20几年均衡投资的回报率也在12%左右,所以,以为永远能获得20―30%的年回报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三,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回报率越高,风险也越大。我碰到一些客户,一天之内赚了1万,第二天又赔了1万3千。还有的人一年股票玩下来,不仅没赚钱,反赔了好几万。

所以投资要谨慎,要将投资纳入整个理财计划作全盘考虑,这也就是今天我要谈的题目:投资与理财。

投资与理财,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这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财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投资是理财计划的一部分。投资应服从于整个理财计划,服务于理财计划。

从家庭/个人理财来看,应该分别有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计划,应有一个全盘的考虑。1―3年为短期,3年到10年为中期,10年以上为长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要,应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一般的原则是,短期的需要应采用谨慎的投资策略,长远的打算则可以进行较Aggressive的投资。举例来说,你准备半年以内买房子,你就不应该把买房基金投到股市中,而应放到Money  Market或CD中,因为股市起伏太大,一旦下跌可能把买房子的钱吞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如果你想为子女准备未来教育基金,如果孩子还小,才几岁,则可以考虑Aggressive增产的共同基金,或比较稳定的大公司股票。从退休基金来看,应是20、30年以后的事,则可以考虑风险大一点但回报率也高一点的股票或共同基金。

第二,单纯的投资只追求高回报率,而健全的理财计划则力求减少风险,同时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就要分散投资。一部分钱在股市中,  一部分放在共同基金中,一部分在Money  Market中,再有一部分在银行中应付日常开支。我碰到一些客户,几乎所有的投资都在股票上,问其原因,答曰回报率高;  我又问,  股市如果Crash怎么办?他说在Crash之前再把钱拿出来。我又问他,你知道股市什么时候会Crash吗?他顿时说不出话来。西谚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一旦蓝子掉了,所有的家当或大部分财产就灰飞烟灭了。

第三,税的问题。我在几乎所有的专栏文章中都强调一个税字,美国万万税。股市可能回报率高,但你赚的越多,交的税也就越多,有的客户税率高达36%,赚了1000块钱,1/3以上交给Uncle  Sam了,你的回报率达到20%,但扣掉36%的税,你实际的回报率只有12.8%。如果回报率有15%,即使按28%的税率计算,则真实的回报率只有10.8%。从长远考虑还有遗产税的问题,你累积的财富越多,将来要交的遗产税也就越高。若未作适当的计划,可以肯定你的财产大头都被Uncle  Sam拿走了。真正的理财高手一定回花功夫研究税的问题,力争不交税或少交税。而有些产品也确实是没有税的。

第四,人寿保险。人寿保险是家庭财务计划的基础,好比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为的是房子能经历风吹雨打,屹立不倒。股票投资可能回报率高,但累积资金需要时间。人一旦遭遇不测,你的股票值使你的配偶也就拿到2万,还要交税。而人寿保险则不同。人一旦去世,受益人可以一下子拿到20―30万,或更多,取决于你保多少,而且没有所得税。所以一个真正顾家,爱老婆孩子,或先生孩子的人,首先会想到给家庭一个保障。天有不测风云,谁跟上帝也没有契约,你一定能活到80岁或90岁?美国车祸死亡一年就好几万。你一旦突然去世,你老婆孩子是否还能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你孩子是否还能上他/她想上的大学,这是每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丈夫/太太都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大家知道犹太人最善于理财,但犹太人购买人寿保险的比例也最高,他们把这当作家庭财务计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把财产转移给子女最经济的一种手段。
(07/16/1999)

 

淺談華人理財投資的幾個特點

[tabby title=”淺談華人理財投資的幾個特點(1)”]

自從事財務工作以來,面談過上千家客戶,大多數是華人,少數是白人。我與客人見面,都會詳細了解他們的財務狀況,從退休計劃、小孩教育基金,人壽保險到日常的收入安排,力求了解他們的總體安排,看是否有遺漏或不妥的地方,也會詢問他們的財務目標、Concerns,關心的問題及其投資的理念以及風險承受能力,以了解他們是什麼樣的一類人。與美國人相比,華人理財頗有自己的特點,現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第一,華人普遍重視儲蓄,總喜歡銀行裡多有點錢,而老美更注重及時行樂,有錢就花,甚至今天花明天的錢。中國人重視省錢,存錢的特點有其歷史文化根源。5000年的中國歷史多的是天災人禍和戰亂連連,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的記載不絕於史,所謂“千村霹靂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就是在20世紀,中國也飽受戰亂(辛亥革命後直到49年)和人禍(如57年大躍進)的摧殘和蹂躪。多災多難的歷史培育了中國人的憂患意識,用老子的話說就是“福兮禍所依”,要居安思危。在理財上的表現就是要未雨繆綢,積谷防飢,有錢的時候要想到沒錢的時候,有飯吃的時候要預備沒飯吃的時候,所以中國人普遍重視儲蓄,為未來存錢,為困難時作準備。相反,美國歷史短暫,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儘管也經歷過戰爭和大蕭條(1929-1933),但從未出現過中國歷史上那樣的餓死人的情景,同時20世紀的美國一直是個富足的國家,政府通過稅收和福利來抑制過度的貧富不均,富人在美國當然活得很好,各種奢侈享受應有盡有,但窮人也有活路,政府的福利和救濟使低收入者階層和窮人也能享受基本的生活、教育和醫療照顧。富足的社會和完善的福利制度使一般美國人不用去Worry  About  未來,及時行樂,享受生活才是美國人的主旋律,鼓勵花錢,擴大消費也是從政府到商家刺激經濟、拉抬Sales的不二法門,在這種大環境下,讓一般的美國人不花錢也難。

第二,華人慢慢地接受了要理財、要作財務計劃的現代觀念。在中國大陸前幾十年,一般人連溫飽都是個問題,理財當然談不上,能在銀行裏存幾個錢就不錯了。到了美國,學業完成了,工作也找到了,可Disposable的收入也多了,未來要考慮的事情也多了:買房子、送小孩上大學,以及退休都要自己管。此外,美國又是個多稅的國家,工資收入要交Income  Tax,投資所得,銀行利息也要課稅,過世後財產傳給子女還要交遺產稅。如果不作計劃,錢不知不覺就花掉了,一事無成。

美國實行市場經濟,整個國家沒有具體的經濟計劃,但就企業、公司來說,又都實行某種形式的“計劃經濟”,下一年Sales多少,花多少錢搞  R&D,多少錢打廣告,是否雇人,雇多少人,公司董事會都會詳加討論,公司老闆心底都有本帳,一個家庭也是一個小的經濟實體,既有日常的衣食住行要照顧,也要考慮未來和長遠的計劃。華人到了美國,一旦完成學業,找到工作,都會考慮這些事情,有些人還多多少少作了一些計劃。一般來說,來美國時間越長的華人,儲蓄越多,計劃越好。

第三,華人普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都願意為子女上大學存點錢。中國人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子女日後在美國當官從政可能毫無興趣,但對培養子女成為科學家、醫生、律師卻是趨之若鶩。美國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受教育程度越高,日後的收入也越高,博士的年平均收入有$5萬多,碩士只有$4萬,學士只有$3萬,而只完成中學學業一年只能掙$2萬。美國的中產階級白人也希望送小孩上好的學校,但華人最為突出。我碰到不少客戶明確表示,最大的心願就是送小孩上常春藤大學,就是砸鍋賣鐵也願意!
(11/15/2002)

 

[tabby title=”(2)”]

第三,華人普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都想送小孩上名牌大學讀書。有個客戶告訴我,他給兒子取名“Harvard”,就是希望他日後能進哈佛大學念書。問及他們的財務目標時,絕大部分人都把給子女準備大學基金作為  Top  Priority,真所謂“悠悠萬事,唯此唯大”。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人確是議而不決,只有“心動”,沒有行動或是有“宏偉”目標,但沒有相應的資金投入。之所以會有這種反差,其主要原因大體有兩個,一是覺得孩子還小(3-4歲),還有十幾年,不用著急;二是總想找一個十全十美的方式來準備教育基金,而目前的各種Programs,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先說第一條遲疑不作的“理由”,只要看看目前的大學費用及其上漲幅度,你就知道準備大學費用只有太遲而沒有太早的問題,下表顯示州立、私立、常春藤三類大學目前,5年後、10年後、15年後、18年後四年大學期間的花費(假設每年增長5%):

如果你的小孩今年3歲,還有15年(2017年)上大學,那一年上州立大學,4年要14萬,一年要3.5萬,私立一年要$5.5萬,常春藤一年要8萬,就算你只為他(她)準備60%,一年也分別要  $2.3萬、$3.3萬、$4.8萬,對工薪階層來說,每年要拿出這麼大筆錢,稅後的,而且連續4年,相信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若你有2個小孩,又不巧間隔只有一、二歲,那麼你就要同時負擔2個人上大學!

這麼一筆龐大的費用,若事先沒有準備,完全靠當年的薪水則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選擇是早作準備,越早越好,下表顯示每月投資/儲蓄$250,$500持續若干年後的情況(假設每年6%的淨回報率):

上圖告訴我們,第一,投入與產出成正比,投入越多,產出越多;第二,儲蓄與投資的時間越長,累積的資金也越多。

至於什麼是準備大學教育基金的最好方案,答案是無。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務,教育基金方案也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萬靈藥。Coverdell  Education  Savings  Plan(以前稱Education  IRA),每年只有$2,000,  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有收入的  限制,  529計劃沒有收入限制,也可以放很多錢(最多每年可投入$2.2萬),但2011年以後可能有要交稅的問題,而且有些人嫌529不靈活(不能自己選擇Fund)  ,太保守,或是擔心放了太多的錢,  小孩日後用不完,會有Penalty,  開UGMA帳戶又有小孩成年後  會失  去控制的隱憂。通過永久性人壽保險來累積教育基金,也是適合於小小孩,歲數大了(10歲或以上),效果就不明顯,或者沒有效果。此外。大多數人在準備大學教育基金時,都不希望影響子女日後申請Financial  Aid,而上述大  部分方案除  人壽保險外  都會  當作父母或子女的Assets,從而對申請資助有不利影響。所以選擇什麼樣的方案,完全是因人而異,取決於小孩的年齡,你的目標,你的Budget,你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你對Financial  Aid的Expectation,等等。  總之,這是綜合的考慮,  方案可能是幾  種的Combination。至於各種大學教育基金方案的Detail描述,以及什麼樣的人適合於採用哪種或哪幾種方案,本人以前曾寫過數十篇專欄文章介紹,今天不贅述,若有興趣,可與本人聯絡。
(11/22/2002)

 

[tabby title=”(3)”]

第四,儘管華人最關心小孩教育基金,但在財務計劃中作的最好的不是大學教育基金,而是退休計劃。我所接觸到的華人多是專業人士,如醫生、製藥業或電腦業,他們都往401K/403B中大量放錢,而且往往放Maximum,而在教育基金中多數人停留在口頭上,或是放的錢遠遠不夠子女日後上大學之用。有時候看起來很矛盾,對於新一代華人移民,退休是二、三十年以後的事,而子女上大學只有十幾年或不到十年,為什麼大部分人都願意往401K中放錢,而對更近期的子女大學教育基金不那麼積極呢?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401K/403B能抵稅,是上班族無可爭議的最佳退休方案。華人對於任何能馬上省稅的方案或產品都是趨之若鶩的。相反,子女教育基金都不能抵稅,用的是稅後的錢,而且沒有一種方案是適合所有人的最佳方案;其二,多數大學教育基金方案都對日後申請資助有不利的影響,而做退休計劃除了放太多日後可能會有遺產稅外,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弊端。

往退休計劃中多放錢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有兩個因素需要考慮。第一,如果放太多了,經濟上未必合算,因為401K上的錢,日後是連本帶利都要交稅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退休後的稅率會低於今天的稅率。但如果你退休計劃中有太多的錢,你退休後的稅率可能比今天還高,而且還可能要交遺產稅,高達50%所得稅加遺產稅要扣,你401K上的錢可能要去掉60-70%,拿到手的或者能留給子女只有30-40%;第二,財務計劃是總體計劃,講究全面(Comprehensive)與平衡。人的收入在一定時期是有限的,要花錢的地方又很多,往退休計劃中投入太多的話,必然要影響到目前的生活與中期的計劃,如子女的大學教育基金。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資源,使其兼顧長遠目標,中期計劃和日常生活,是制訂合理的財務計劃的一條原則。

本文絕不是反對往退休計劃中多放錢,而是主張整體與平衡,要統籌安排,不能過於偏重。至於退休計劃中究竟放多少錢好,則是因人而異。如果你收入很高,想早點退休,又有足夠的錢作子女大學基金,則應多放,多多益善。如果你小孩上大學是近幾年內的事,則可以考慮把401K的投入額降下來,拿出更多的錢放在子女教育基金中。

此外,退休計劃除了401K/403B外,還有其他計劃可以考慮。如果你歲數比較大,401K開始的比較晚,除了401K最大限度地多放錢外,還應考慮開設Roth  IRA,Annuity(年金)。此外,永久性人壽保險可以積累現金值,也可以作為退休計劃的一個補充,如果你是Self-employed,或者正職工作外還有兼職收入,則可以開設SEP,每年可以投入毛收入的25%,或最多$40,000。投入SEP的錢與401K一樣都是可以抵稅的。

第五,居美多年的華人已逐漸接受了要理財的觀念,但很多人仍不認同現代理財的一些理念,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是關於Will(遺囑),我接觸到的絕大多數華人(95%以上)都沒有Will,而40歲左右的老美有相當多的人都立有Will。華人不願意立Will相信是源於傳統文化,生前不願談論身後事,更不願安排身後事,以為這  ‘不吉利,沒有必要’,  但在西方社會,  立Will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也是作財務計劃的一個重要環節。即使你還年輕,如果你有小孩,設立Will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夫妻倆同時去世了,小孩未成年的話,如果沒有Will,小孩的監護權是由法庭來判的。美國法庭是不可能把美國出生的小孩判給你在中國大陸的親屬來扶養的,而判給任何一個在美國它認為合適的人,誰獲得了小孩的監護權,他(她)就有權支配你們夫婦倆遺留下來的財產。這很可能不符合你們的願望,也不符合小孩的利益,但如果有Will,事先指定了監護人,則法庭無權過問,因為這是你們的遺願。去年9‧11一個華人遇難者的妻子事後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立了一個Will,事先指定了3個小孩的監護人。

(11/29/2002)
[tabbyending]

新年談財務規劃

[tabby title=”新年談財務規劃(1)”]

2002年已成過去,新的一年已經來臨。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伊始想談談財務規劃。

所謂財務規劃,是指個人和家庭對長遠和近期的財務狀況有基本的設想並為達成各個階段的目標作出適當的安排,二是各有兼顧,保持平衡(Balance)。所謂全面規劃就是要有整體的構想和計劃,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所謂保持平衡指的是兼顧不同時期的不同目標安排資金流向,不能顧此失彼。財務規劃的目的是建立穩健的財務基礎,確保各個階段財務目標的實現。一個健全的財務規劃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退休基金的安排;b)子女教育基金的籌措;c)各種保險;d)遺產規劃。財務規劃還應與稅務規劃相結合,充分利用各種抵稅、延稅、免稅的工具,以達成財務目標。

1、退休計劃:盡早開始,分散投資。一旦有了工作就要考慮退休基金,夫妻一方工作,一方不工作,不工作的一方也應開設合適的退休帳戶。有人問我才30歲,退休還是幾十年以後的事,為什麼要這麼早就開始呢?原因有三,一是美國的生活費用年年上漲。在Tri-state地區,要維持decent生活方式,一個人(沒有孩子,不用付mortgage)一年大概需要$45,000。假設今後仍維持3.5%的通貨膨漲率,30年後至少需要年入$12萬,才能維持今天的生活水準。如果你67歲退休,假設Social  Security一年付你$4萬(沒有保障),其餘的8萬要靠你自己累積的退休基金。要多大的一筆基金才能產生每年8萬的收入呢?退休後你多半會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假設每年4%的利息,你需要200萬的本才能產生每年8萬的利息,要累積$200萬這筆龐大的退休基金,你沒有別的辦法,只有盡早開始,越早越好。如果你30歲就開始,假設平均每年10%的回報率,你需要每年投入$5,500,持續37年。如果你35歲才開始,則要每年投入$8,800,持續32年!

第二點,投入合格的退休計劃的錢都可以抵稅(Tax-deductible)加延稅(Tax-deferral);第三點是許多401K/403B計劃雇主會給你Match,如果你不參加,當然你就拿不到Match的錢。

這是作退休基金的三點主要理由,如果你公司提供401K/403B,你應盡早加入;如果你是自由職業者(Self-employed)或除本職工作外還有兼職收入,則可以設立SEP計劃。每年投入收入的25%,最多$40,000。投入SEP計劃的錢也可抵稅,如果你是Employee,但公司不提供退休計劃,又或者你開始得比較晚,投入401K的錢不夠,則要考慮其他退休計劃,首先可以開設傳統IRA或Roth  IRA。2002年起投入IRA的錢漲到$3,000,到2008年會漲到$5,000。光靠IRA當然不夠,其他選擇包括延稅年金(Annuity),以及可以延稅累積現金值的各種永久人壽保險。

各種退休計劃的投資手段主要是共同基金和股票。共同基金有很Aggressive的成長型基金,也有保守的入息型基金。一般來說,越年輕投入成長型基金的比例可以越大,50歲以後應有更多的比重投入穩健的債券型基金。有的公司的退休計劃鼓勵你投資公司的股票,給你15%的Discount,很多人認為這是很好的Deal,把401K中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買本公司股票。前二年的股市風暴證明這種作法非常危險。我有一些Lucent客戶,2000年見他們時,401K上有幾十萬,現在跌到只有幾萬。更糟的是有的年近半百,還遭遇裁員。最近的安然公司(Enron)破產案就更不用說,安然也鼓勵員工把401K的錢拿去買本公司的股票,但又不允許員工賣掉。現在安然一破產,安然股票從幾十塊錢跌到幾毛錢,員工的退休金也就灰飛煙滅了,而且公司一破產,大部分員工只有走人。

Lucent和Enron的教訓說明,第一,股票投資風險很大,退休計劃不宜放很多錢在股票中;第二,尤其不要把401K上的錢拿來買本公司的股票。有朝一日公司經營不善,股票下跌,再加上裁員,你可能一無所有,既丟了工作,退休基金也泡湯了。對於30幾歲的人來說,他們有時間可以從頭開始,若你年近50,那就很困難,任何人都不應拿自己後半輩子養老的錢來冒險。

(1/24/2003)

 

[tabby title=”(2)”]

大學教育基金規劃:慎選方案,盡早開始

上期專欄說過,準備子女教育基金,永遠都不嫌太早,越早作選擇越多,負擔越輕。確立這個基本認識之後,接下來我們就討論準備子女教育基金的幾種選擇,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本文重點介紹幾種在稅上有好處的方案:Education  IRA,529計劃,UGMA/UTMA帳戶,年金與人壽保險。需要指出的是,這幾種產品都不能抵稅,投入的錢都是稅後的錢,但它們都具有延稅的功能(UGMA/UTMA除外),有的拿出來也不用繳稅。

A)Education  IRA:從今年(2003年)投入Education  IRA的錢漲到$2,000。你可以任選fund進行投資,以後用於子女上大學不用交聯邦稅和州稅,如果你小孩一生下來就開始作,一年投$2,000,持續18年,假設每年10%的回報率,大概會有$10萬。如果6歲開始,12年後約有$4.7萬,當然不夠,上文說過18年後即使上州立大學,也需要大約$17萬,私立要$28萬,常春藤要$40萬,所以Edu  IRA  只能作為一種補充。而且开设EDUIRA开设有收入的限制,若夫妻联合收入大於$19万(AGI)  ,你就不能做EDU  IRA。

B)529計劃。這是去年布希修改稅法的產物。新法規定你可以給每個子女/孫子女開設一個帳戶,每年最多投入$1.1萬(單獨報稅)或$2.2萬(聯合報稅)。在2010年12月31日以前拿出來用於小孩上大學不用交聯邦稅,2011年以後怎樣,目前不知道。(細則請參見1月18日的專欄“再談529計劃”)529計劃就像當年的Education  IRA一樣最近被炒得沸沸揚揚,但仔細分析一下,529計劃並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是最佳方案,最能蒙其利的是8年以內上大學,在2010年12月以前就要把錢拿出來用的人,因為沒有稅。如果你小孩今年12歲,作別的都來不及了,若你能每年投入529$15,000,假設每年8%的回報,6年以後大概有$12萬,Gain  為$3萬,在529裡頭這$3萬不用交稅。若是自己投資,則是每年都要交稅(Dividend與Declared  Capital  Gain)。有人說小孩已經16-17歲了,再過1-2年就要上大學,是否仍能用529?當然可以。但你必須一次投入一大筆錢,在529裡頭呆幾年才有意思,你可以把529計劃上的錢留到你子女上大三、大四或上研究生時再拿出來用。如果你今年放進去,明年就拿出來,就失去了它免稅的作用,因為在一年內不能產生太多的Gain。此外,529計劃最適合那些作遺產規劃的人,如果你很有錢,正考慮財產轉移,則529計劃可以說是最好的工具,它允許你在一年內投入$10萬,而沒有贈予稅。這筆錢轉給子女/孫子女,既可以用於他們日後上大學,也減少了你的財產額,以後可以少交遺產稅,正所謂一石二鳥。

如果你小孩在2011年以後才上大學,則要考慮529計劃到時可能要交稅這個因素。

C)UGMA/UTMA帳戶,法律規定父母/祖父母每年可以送給每個子女/孫子女$2。2萬,這筆錢若開設UGMA/UTMA帳戶,其Gain部分頭$700不用交稅,第二個$700交15%的稅,$1,400以上的Gain部分則按贈予人的稅率來交稅。UGMA/UTMA中的錢必須用在小孩身上,怎麼用則悉聽尊便。你當然可以拿這筆錢資助小孩上大學,但UGMA/UTMA的風險在於你小孩年滿18歲即成為帳戶的所有人,你失去控制。

很多華人家長在準備子女大學教育基金時都擔心會影響日後申請獎學金,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父母名下或子女名下資產(Assets)太多,就不容易拿到各種資助,但有些地方的錢不計入資產,因而不影響獎學金的申請,這就是年金和人壽保險,下期專欄將詳細討論。
[tabby title=”(3)”]

上期專欄介紹過Edu  IRA﹐529計劃和UGMA/UTMA這些都可以用作子女日後上大學的基金﹐但在申請資助時﹐這些地方的錢都算作父母或子女的Assets(資產)﹐會對獎學金的獲得產生不利的影響。只有兩個地方的錢不算﹐這就是年金和人壽保險。

D)年金﹕很多人對年金不太了解。年金(Annuity)是一種退休計劃。投入年金中的錢要59歲半以後才能拿出來。與401k不同的是它用的是稅後的錢﹐放多少錢進去沒有限制。它具有延稅的功能﹐即本和利在取出來之前不用交稅。可別小看這延稅的作用﹐它也是一種省稅的利器﹐假設你每年投資$1萬﹐10%的回報﹐28%的稅率﹐如果每年都交稅的話﹐15年以後會有大約$27萬。而如果能延到拿出來時再交稅﹐則15年後會有約$28.6萬。這多出來的$1.6萬就是延稅單效果。而且每年報稅既麻煩又費錢(如果請會計師的話)﹐而在年金中﹐每年報稅的麻煩就省了。

年金中的錢拿出來作任何用處都可以﹐如果用於子女上大學的話﹐這筆錢不算Assets﹐因而不會影響申請獎學金。通過年金作大學教育基金適合那些歲數略大﹐子女上大學時本人已年滿59歲半的人﹐這時把錢拿出來不會也10%的罰款。此外﹐如果祖父母有一大筆錢準備給孫子女作未來的大學學費﹐年金也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E)人壽保險﹕各種永久的人壽保險都有現金值。現金值在其累積過程中不需要交稅。在保險有效時﹐把現金值的本與利拿出來也沒有稅的問題。與年金一樣,人壽保險中的現金值的使用並沒有限制。像Edu  IRA、529都只能用於上大學。如果子女不上大學,或錢用不完,Edu  IRA與529都有10%的罰款再交稅。人壽保險上的現金值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上面有現金值,你anytime都可以拿出來。既可以用於子女上大學,也可以自己用。子女申請獎助學金時,這筆現金值不計入Assets,從而不影響獎學金。能用于小孩大学教育基金的保险大体有三种:Whole  Life,  Universal  Life  和  Variable  Universal  Life。Whole  Life  的保费不变,有guaranteed  现金值,  Universal  Life  也有guaranteed现金值,  但保费在一定的range中可以多放,也可以少放,有弹性;而Variable  Universal  Life  中的现金值则主要取决于共同基金的回报。你可能赚很多,也可能赔很多,保险公司不保证现金值。Whole  Life,Universal  Life與Variable  Universal  Life哪個更好,完全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三者都有現金值。只不過Whole  Life和Universal  Life由保險公司自己投資,多半投在比較穩健的債券(Bond)上,你不承擔任何風險。而VUL則是投在各種共同基金中,由投保人自己選擇共同基金,自己承擔風險。所以人們形象地把  Whole  Life稱為儲蓄型保險,

把VUL稱為投資型保險。前者沒有風險﹐後者有風險。

上述五種方式﹐Edu  IRA,529,UGMA/UTMA,年金與人壽保險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如果你小孩還很小﹐則人壽保險與Edu  IRA較為合適﹐因為到時候拿出來沒有稅。如果你小孩較大(10歲以上)﹐你又能投入較多的錢﹐則529更理想﹐因為529上的錢在2010年12月31日以前拿出來不用交稅。如果你顧慮申請獎學金的資格﹐則只能選擇人壽保險或年金﹐只有這2  個地方的錢不算你們和  子女的資產。無論選哪種或哪幾種方案﹐都是趕早不趕晚﹐人性的弱點就是拖延﹐今天等明天﹐明年拖後年。有些客戶99年見他/她時曾說要do  something。2年過去了﹐去年再見他們時﹐什麼也沒作。儘管薪水漲了不少﹐但儲蓄未見增加﹐教育基金也依然未開始﹐而他們的千金也從2歲變成了4歲。另一些客戶當時就採取行動﹐每個月放進來$300﹐2年後今天帳上的現金值已有$4000~5000﹐這還是股市大跌後的情況。他們自己也說如果不是自動轉帳﹐每個月丟進去$300﹐這$300很可能早就花掉了。
(2/15/2003)
[tabby title=”(4)”]

保險計劃﹕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保險是財務計劃的基礎。任何財務計劃若沒有保險﹐規劃都是不完全的﹐有缺陷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你的投資計劃﹑子女教育基金都是立足於你這台賺錢機器能繼續運轉這個前提。一旦發生什麼意外﹐你不在了,你所有的計劃都要泡湯。保險好比蓋房子打地基一樣﹐地基不能住人為什麼打地基﹖無非是使得房子更穩固﹐不怕風吹雨打。房子蓋得越高大﹐地基相應地也要挖得越深厚。一個家庭就像一棟房子。你是收入來源﹐你就是房子的支柱﹔若你家就你一人工作﹐你更是頂樑之柱。如果你這根支柱斷裂了﹐你這個家庭恐怕也垮了。而保險保的就是你這根支柱。一旦你不在了﹐保險公司會付給你的親人一大筆錢﹐相當於在你這根有形的支柱外又樹立了一根無形的支柱﹐保障家庭的穩固和發展。

佛家說“人世無常﹐無常是苦”。古語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保險保的就是萬一。911恐怖攻擊導致多達3,000人死亡或失蹤﹐更多的人受傷或致殘。在新澤西﹑紐約的華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朋友的朋友﹐或熟人的熟人慘遭不幸的。它也說明人世無常﹐禍福難測﹐死亡離人其實很近。死者長已矣﹐存者且偷生。生者要活下去﹐有子女的還要獨力承擔撫養子女的重任。在災難發生時﹐有沒有人壽保險就有Big  Difference。沒有保險或保險不夠的剩下孤兒寡母﹐既要忍受喪失親人之痛﹐更要承擔失去主要甚至唯一收入來源後生活何以為繼的沉重壓力。如果有足夠的保險﹐則家人的生活不會有問題﹐房屋貸款能付清,子女也不用擔心日後上大學的學費問題。人壽保險的價值就體現在這裡。911後人們的保險意識大增﹐其原因就在於人們更深切地意識到人世無常﹐生死難測。

保險規劃除了人壽保險外﹐還要考慮傷殘收入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一般人對人壽保險比較了解﹐本人也曾寫過大量的文章介紹各種人壽保險。今天想談談傷殘收入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所謂傷殘收入保險是指人由於意外或生病而致殘﹐喪失工作能力因而失去收入來源時﹐保險公司會定期發給你一定的收入﹐一般是現行收入的60~70%。據統計﹐一個25歲的人在65歲以前傷殘90天以上的概率是54%﹐是65歲以前死亡概率的二倍以上。

傷殘收入保險不如人壽保險那樣廣為接受。但醫生群體購買傷殘收入保險的比例非常高。因為醫生每天都能接觸到一些纏綿病榻經年不愈的病人。對一般人來說﹐傷殘比死亡更遙遠﹐但傷殘也是隨時可能發生的﹐而且概率比死亡還高許多。

人都會衰老﹐人老了病了﹐吃飯﹑穿衣﹑如廁﹑洗浴﹑行走都可能無法自理。你需要請人照顧﹐或住到看護院(Nursing  Home)。請人看護一天需要$100~200﹐住到看護院一天的花費更高達$200~300。如果你買了長期護理保險﹐保險公司就會支付你請人到家護理或住到看護院的花費。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養兒防老﹐但在美國子女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一到十八歲子女就離家獨立﹐靠子女是靠不住的。而且作父母的﹐也不希望成為子女的負擔。如果在歲數還不算太大﹐身體還好時就買了長期護理保險﹐一旦你生活不能自理了﹐你就可以用保險公司付的Benefits來請人看護或乾脆住到護理院。不少華人都把年邁的父母接到美國來照顧孫子/孫女。如果老人已辦了移民﹐準備在美國呆下去﹐則應考慮替老人購買長期護理保險。
(2/21/2003)
[tabby title=”(5)”]

保險規劃:不僅僅是以防萬一﹕人壽保險不僅僅是親人去世後的災難救濟金﹐它還具有以下功能﹕

A).鼓勵儲蓄和投資﹕除了定期保險外﹐各種永久保險都有現金值。你每個月放進去一﹑二百或更多的錢或者由保險公司拿去投資(儲蓄型保險)﹐或者你自己選擇共同基金(投資型保險)﹐當年或一﹑二年後就會有現金值﹐現金值在生前時可以拿出來用。這每個月幾百塊錢如果不是自動從銀行轉帳到你的保單中﹐你可能不知不覺就花掉了。而放在保險中﹐日積月累﹐積少成多﹐5年﹐10年﹐20年後能累積到相當可觀的一筆現金值。到時你可以把現金值取出來﹐或用於子女的大學教育經費﹐也可以用於退休生活的補充。所以往保險中放錢(Premium)相當於某種零存整取的儲蓄(Whole  Life)或是定時定額的投資(VUL)。

B).保險享有稅務上的好處:不論儲蓄型保險還是投資型保險,都具有延稅的功能﹐即現金值在累積過程中不用交稅﹐拿出來時在保險有效的情況下也不用交稅。而你放銀行上的錢﹐不僅利息低(目前只有1~2%)﹐還要交稅。若是投在一般的共同基金中﹐不僅買賣時會有稅的問題﹐就是不買賣﹐當該共同基金分發紅利或有Declaired  Capital  Gain時﹐你都會收到1099表﹐年終時要報稅。

C).保險更是作遺產規劃必不可少﹐也是最經濟有效的手段﹕垂暮之年你401k中如果有$300萬﹐去掉39.6%的所得稅﹐還有$180萬﹐再去掉50%的遺產稅﹐傳給子女的只有$90萬。也就是說﹐你辛苦一生積攢下來的錢有高達70%要上交給Uncle  Sam,留給子女的只有30%!而如果拿一筆錢去買保險,一個40歲的男性不吸煙﹐買100萬的Whole  Life一年保費大概$14,000﹐若買100萬VUL則可以多放一點也可以少付一點。你一旦去世﹐保險公司會賠受益人$100萬或更多。這$100多萬不僅沒有所得稅﹐若放在Trust中也沒有遺產稅。同樣多的錢若投在任何其他地方,扣掉資本增值稅和遺產稅,傳給子女的不可能有人壽保險那麼多。

買保險要趁早﹕去年11月有個客戶打電話來要買保險。我問他為什麼要買保險,他說得了Cancer﹐但已切除了。因擔心2個很小的小孩﹐所以想買個保險。我和他見面時才知道他只有30幾歲﹐以前身體一直很好﹐可去年突然就發現得了Cancer﹐幸好發現得早﹐把整個部位和周圍的淋巴都切除了。但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看﹐Risk太高﹐所以拒保。但表示2年後可以重新申請。所以買保險要趁早﹐趁年輕﹑身體健康時趕緊買個保險﹐一旦你第一次體檢過關了﹐以後就永遠不需要體檢。切不要等到有了大病重病或感到哪裡不對勁時才想起買保險﹐那時就太遲了。

平衡與分散--財務規劃的靈魂﹕健全的財務規劃應有短期﹑中期﹑長期的計劃和目標﹐不論是應急開支﹑子女教育基金﹐還是退休基金都應有考慮和規劃。所謂平衡是指在資金的投入上要兼顧不同的目標﹐不能只顧一頭而忽視了另一頭。比如前不久一個客戶問我是否應該把30年的Mortgage改為15年付清?我要他們考慮2個因素﹕第一﹐30年的貸款若改成15年﹐每個月要因此多付多少錢﹐是否會對生活造成壓力?第二﹐這樣做是否會影響別的目標的實現﹖他們的小孩在15年內就要上大學,如果把所有的餘錢都拿去付Mortgage,那就無法替小孩準備大學學費。

所謂分散是指分散投資﹐減少風險。一般來說短期計劃應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長期目標則可以Aggressive一點。即使是十幾﹑二十年後的退休基金也不應把大多的錢拿去買股票﹐更忌諱只買一﹑兩種股票。Enron破產就是前車之鑒。

除各項安排外﹐還應有一筆能隨時支用的流動資金以應付應急事件﹐如Lay  off等。去年新州電腦業大量裁員﹐有些人幾個月都找不到工作。如果你銀行上沒有幾萬塊現金﹐日常生活就會遇到麻煩﹐Mortgage可能就付不出去。所以健全的財務規劃不僅要有進攻型的投資﹑防禦性的儲蓄﹐還要有應付災難意外的各種保險。
(2/28/2003)

[tabby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