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毛泽东 (1-10)

[tabby title=”诗词毛泽东(1)”]
说到毛泽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治家与军事家,对现代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毛泽东也是一个诗人、词人,其古体诗词上的造诣和影响在现代史上无人能出其右。其咏志诗胸怀广大,气势磅礴;其儿女情诗又缠绵悱恻,真情感人。不论你政治上如何评价毛泽东,但就诗词而论,谁都无法否认其艺术上的大手笔和感染力。此外,作为诗人兼政治家的毛泽东,其治国模式和政治思维从其诗词上也有很清晰的反映。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为我们研究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提供了一个窗口,提供了一种答案。

毛泽东的诗词大体可分为抒情感怀类,儿女情长类,战争时期诗词以及政治类。今天想介绍分析几首影响较大的。

先看第一首《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池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饶。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罕,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原作于1936年,发表于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这首词豪放雄浑,气势磅礴,是毛泽东诗词中流传最广、最受推崇的一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词人的思绪真是纵横天下,席卷宇内,长城黄河,西北高原尽皆写到,显示出罕见的大手笔、大气象。下半阕抒发词人的千古感叹。在词人看来,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秦皇汉武,唐太宗,宋太祖乃至成吉思罕都只是武功厥伟,但文采不足,不堪效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暴露了毛泽东的雄心大志:他要作一个武功、文采都胜于古人的统治者。

尽管今天一些人认为该词的原作者是毛的秘书胡乔木,但胡的胸怀似乎不足以写出如此气势磅礴之作。毛对该首词非常喜欢,把它收入自己的诗词集,多次加以校订注释,因此可以说它真实反映了毛泽东的雄心大志。诗言志,毛确实是想作一番前无古人的大事业。49年以后毛的一系列行为,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斗私批修,在常人看来,匪夷所思,在研究者眼中也是难以索解,但从一个诗人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想象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作到的。诗人词人的世界就是想象的世界。毛泽东是政治家又是诗人,毛泽东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在      显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他用诗人的想象来治国,用统治者的铁腕来实现诗人的想象,最后成为无法实现的梦幻和乌托邦。政治家兼诗人,这本是一项美事,但统治者用诗人的想象来治国,其权力不受到制约,可以为所欲为,其结果必然是悲剧,留给百姓的只能是大灾难。大跃进饿死几千万,文革祸及亿万家庭就是证明。

毛泽东信奉阶级斗争理论,提出“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要“纲举目张”。这一点在毛那首著名的咏诗中有高度的概括。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是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飞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本人学历史出身,曾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尽管现在纽约人寿从事保险与财务工作,但对历史的兴趣从未减少过。古体诗词中有不少咏诗、读史之类,然多限于历史片断或单和历史事件,象毛泽东这样连帛古今百来字就概括人类历史的咏诗之作极为罕见。所以大陆学者评论说“毛主席此词,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概括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气象恢宏”。

这首词头三句就概括了人与猿的分别。按进化论的观点,人类起源于猿猴,类人猿由于能使用工具而进化成人类。“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

在毛泽东看来,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充满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这首词作于1964年,正是中共高层权力斗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2年后毛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打倒了以刘少奇为首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毛泽东熟读历史,一部《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到晚年也只觉得千万年历史场长河,多少代风云变幻,历史人物,都不过是“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而且史家所言并不足信,“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对比《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显示的豪气和雄心,《贺新郎·读史》似乎反映了毛泽东晚年的一种沧桑感,又有几份无奈。
(2/4/2000)

 

[tabby title=”(2)”]

前2期专栏文章介绍了毛泽东的2首抒情与咏史词《沁园春·雪》和《贺新郎·读史》。今天想谈谈毛泽东的几首儿女情诗。

毛泽东是革命家和政治家,但也有儿女情长的时候,诚如鲁迅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毛泽东的情诗不多,但都真情流露,情深意切。

毛泽东先后几任夫人杨开慧、贺子珍和江青,毛泽东感情最深的是对杨开慧,那是他的初恋。杨开慧是教授之女,贤惠更兼才情,令毛泽东终生难忘。在20年代毛泽东为杨开慧写过2首词《虞美人·赠杨开慧》和《贺新郎·赠杨开慧》,写的缠绵悱恻,真情感人。1957年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怀念杨开慧。词曰:

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杨开慧1930年被害,此后毛泽东的婚姻生活又经历了贺子珍与江青,但毛对杨开慧始终不能忘怀,以致在杨去世27年后又写了这一首著名的《碟恋花》。毛泽东在致李淑一的信中还请她到板仓替毛泽东为杨开慧扫墓。

这首词是毛泽东的杰作之一,诗味浓郁,浪漫翩翩。毛泽东再展他那特有的上天入地的想象力:我的骄杨与你的柳君上天了,他们去到了天上的月宫。他们不会寂寞的,有伐桂的吴刚和跳舞的嫦娥作伴。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有说法称毛与贺子珍未正式结婚,也未正式离婚)。贺子珍是扛枪打仗的人,情感比较粗糙,性格也很暴躁,毛对她感情并不深厚,所以江青(当时叫兰萍)一到延安,毛很快就移情别恋,爱上年轻漂亮演员出身的兰萍,贺子珍精神失常被送往苏联。

毛离弃贺子珍而与江青燕好,当时中共政治局大多数人都强烈反对,但毛坚持要与江青结婚,并以辞去中共领导职务相要挟,周恩来等人最后妥协,同意江青与毛结合,但约法三章,规定江青20年不得从政。所以从抗战到60年代以前,江青一直充当毛的“内人”,未在政治舞台上露面。

1961年毛给江青写了一首诗《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客。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李进即江青。江青是有野心的人,从前囿于20年不得从政的约法不得不夹着尾巴作人。现在20年之约已满,又有毛泽东这首赠诗,于是到此宣扬,并以此为契机,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最后形成“四人帮”,为祸中国十几年。江青结党营私祸国殃民,追根究底毛泽东是始作俑者,也是她的保护伞。江青的行为,毛泽东要负责任。根本上说,江青只是毛泽东的打手。正如江青自己所说:“我是主席的一条狗,主席叫咬谁就咬谁。”

有人戴上有色眼镜读这首诗,把它解释为春宫艳诗,这是淫者见淫。把它解释为政治诗更恰当,这是毛泽东为江青踏入政治舞台准备的敲门砖。

再看另外一首诗《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诗作于1961年12月,大陆官方媒体一直把它宣扬为一首革命诗篇。但据毛泽东私人医生李志绥所称,这是毛送给其遗弃的女友的一首诗。李的回忆称,1961年毛的一位女友送给毛一封信,其中抄了陆游所作《卜算子·咏梅》,表达被毛所抛弃的哀怨情绪,毛看了以后就作了上述这首诗送她,算是安慰。

对照陆游的原诗,李的解释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这不是革命诗篇,而是男人给弃妇的安慰之言。
(2/11/2000)

 

[tabby title=”(3)”]

写了两篇“诗词毛泽东”,本想就此打住。没想到文章发表后,引起热烈的反响。先后有十几人打电话来,表示很喜欢看这方面的文章,希望再写。也有一位姓高的先生来电反对,理由有三:第一,大跃进、文革不是大灾难,因为“其起因很复杂”,有合理的成份;第二,高先生认为《沁园春·雪》绝对是毛泽东的作品,本人文章不应提有人认为原作者是毛的秘书胡乔木;第三,李志绥是”卑鄙小人“不应引他的解释《卜算子·咏梅》。

本人在电话中与高先生有长达一个小时的讨论。现将我的答辩词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也欢迎读者来电详论或投书给我。

第一,“诗词毛泽东”只是讲毛泽东的诗词,不是学术文章,无意政治上评价毛泽东。对毛泽东的评价只能由中国人来讨论,而且这种讨论必需有两个条件:一是合适的大环境,即人们可以自由地讨论发表意见而不必担心因言入罪;二是中共自建党以来的所有官方档案文件必需全部公开,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这并不是说不具备这两点就不能对毛泽东进行研究和评论,而是说如果不具备上述这两个条件,各种讨论都不是全面的,很难对毛泽东作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应只看其动机和目的,而主要看其客观后果,看它给国家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给人民到来了好处还是坏处,大跃进饿死几千万人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官方的人口统计资料中也有反映。几千万生命的丧失,不是大灾难又是什么?文化大革命祸及几万家庭,无数人的生命被葬送,生命被扭曲,不论毛发动文革的动机是什么,其灾难性的后果是无法否定的,你动机再高尚,目标再美好,最后还是要由结果来评判。即使是目标正确,也决不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牺牲别人的生命和权利,更别说千百万人的生命和权利了。从这一点出发,大跃进和文   8761;的牺牲者,他们的家庭和后人才最有资格评价这两起“史无前例”的事件。

第二,“诗词毛泽东”并不是要考证《沁园春·雪》的真正作者是谁,也未断言胡乔木一定是原作者,只是提到港台海外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也并非毫无根据。现在毛泽东、胡乔木都已作古,无从对证。只有到中国大陆开放所有的档案和文件的那一天,真相也许能大白。

第三,说李志绥是“卑鄙小人”,这是人身攻击很不足取。既然李志绥的风波是由他写的那本书引起的,我们就应主要看他的书是否基本属实还是纯粹谎言与捏造。李是毛泽东的专属医生长达20年,这一基本事实是大陆官方无法否认的,毛泽东逝世的死亡报告也是由李志绥领头签署的,李志绥自然有时间和机会得窥外人无从知晓的内幕。80年代末90年代初本人在出国前还看到大陆官方的《羊城晚报》连载,说毛泽东晚年经常请一些年轻女性去中南海谈天说古,关系亲近随便,这可以作为一种佐证。

就《卜算子·咏梅》词本身来说,作革命性的引申解释也无不可,但如果对照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原词以及毛泽东为谁而作这首词的前因后果,我们只能说李志绥的说法更合情合理。为方便读者欣赏比较,现将陆游原词抄录如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生。更着风和鱼。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鱼。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辩到此。应读者要求,今天再简单谈谈毛泽东战争时期的诗词。在毛泽东所有的作品中,这类诗词量最大,写的也很乐观豪迈。我们来看《九秦峨·娄关山》: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踢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作于1935年2月长征中,当时在娄关山发生一场血战,红军与国民党守军都死伤惨重,但在这首词中我们读到的却是豪迈与悲壮,看到的是毛泽东的自信。傅雷的儿子傅聪就非常欣赏这首词,尤其最后两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既反映了战争的惨烈,更抒发了词人的悲壮情怀,是难得的佳句。
(3/3/2000)

 

[tabby title=”(4)”]

 二、三月份写过三篇“诗词毛泽东”的文章,介绍了毛泽东的一些影响比较大的诗词,包括《沁园春·雪》,《贺新郎·读史》,《碟恋花·答李淑一》和《卜算子·咏梅》等,文章发表后引起很热烈的反响。很多读者意犹未尽,来电要求继续写下去。应读者要求,今天想谈毛泽东的几首政治诗词。

        毛泽东的政治诗词作于49年中共建政后,绝大部分写于50――60年代,与当时的国内政治和国际形势有密切的关系,是研究建国后中共党内斗争的重要资料。
先看与大跃进有关的《七律·送瘟神》之二:

春风扬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为桥。
天连五嶺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招天烧。

这首诗共有二首,作于1958年,原有小序曰:“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浮想连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这首诗作于大跃进初期。历史已证明大跃进是大灾难,导致数千万中国人民死于饥荒。然而在当时毛泽东确实是雄心万丈,相信在他的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都是尧舜之辈,他们可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为桥。”毛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所以会提出“5年超英,10年超美”的口号,其具体做法是发动群众运动搞经济。全民大办水利,大办钢铁,农村大办食堂,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诗人有翩翩的想象才成其为诗人,但政治家治国只能面对现实,而毛泽东身兼政治家与诗人的双重角色,用诗人的想象来治国,用统治者的绝对权力来实践诗人的想象,最后说明对权力加以限制是必要的。在民主和法制的社会中,政治家又是诗人,这是值得骄傲的,但在专制政体下,诗人成为绝对权力者,那就很可能成为悲剧,酿成灾难。

        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无论男女老少都爱穿军装。1979年我上北大是,参加新生开学典礼,特意穿了一套草绿色军装,引起很多人的羡慕。没多久这套军装就被人偷了,为此懊恼了好几个月。由此可见那时军装的流行。这种对军装的偏爱是与毛泽东的大力提倡分不开的。在文革中毛泽东多次检阅红卫兵,穿的就是军装。早在1961年毛泽东写了《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军装走红的滥觞。诗曰: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最主张“人民战争”,主张“大办民兵师”,而一句“不爱红装爱武装”更造成“武装”的大流行,人人都以穿军装为荣,一切“红装”都被当作对封资修的“奇装异服”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

        毛泽东相信世界革命,而世界革命的中心和策源地是中国而非苏联,因为苏联自赫鲁雪夫上台后已变成“苏修”。在60年代毛泽东对世界革命的前景信心十足,这在他写于1963年的《满江红·和郭末若同志》一词中有充分的反应.
(6/17/2000)        

[tabby title=”(5)”]

今天介绍毛作于1963年1月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曰: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翁翁叫,几声凄历,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壁蜉撼树谈何易
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追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首诗可看作是毛的世界革命宣言。在毛看来,国际帝修反只是几只苍蝇,毫不足惜。70年代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了“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动派早晚是要灭亡的,只是毛等不及,要快、加速他们的灭亡,“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要文化大革命的狂热中,那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也作为革命对联,贴进了千家万户。
在六七十年代,毛泽东两面作战,既反美帝,又反苏修。写于1965年的《念奴娇·鸟儿问答》充分反映了藐视貌似强大的美国苏联的自信。这首词在70年代被选入中学课本,大陆出来的30岁以上的人都耳熟能详。诗曰:

鲲烹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适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郎,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是一首绝妙的讽刺诗,风趣、生动,用词简单明了,有如口语一般。诗中用的典故鲲鹏与蓬间雀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博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在庄子的笔下,鲲鹏的伟大抱负与蓬间雀的渺小和知足恰成鲜明的对比(按庄子的说法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诗中自比鲲鹏,而把苏修、美帝(特别是苏修)讽刺为胆小怕事的蓬间雀。这首诗作于1965年,2年前苏联同英美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了部分禁止核实验条约,企图通过这个条约限制无核国家发展核武器。毛泽东偏不理这一套,全力研发核武器,并于1964年10月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毛泽东认为天下大乱,越乱越好,越乱越有利于世界革命,只有美帝国主义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这样的修正主义份子才怕乱。
《鸟儿问答》的最后几句是讽刺赫鲁晓夫的共产主义模式。赫鲁晓夫将共产主义形象化为“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毛泽东则讽刺为“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词中因有“放屁”二字,引来不少非议,确实难登大雅之堂。但作为讽刺诗,这首词却写得非常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读之不由得你不佩服毛泽东的胸怀和豪情。
(6/23/2000)

[tabby title=”(6)”]

1956年6月毛澤東寫過一首《水調歌頭‧游泳》詞,因提到修建三峽大壩而為三峽工程的擁護者廣泛引用。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毛澤東的詩詞具有一種懾人的氣勢,我上高中時第一次讀到這首詞也為毛澤東所描繪的宏偉藍圖所激動,恨不得詩中所描述的那種景象馬上就能變成現實。

建國後毛澤東絕對權力的建立除了植根於中共的政治體制外,毛個人的魅力也起了極大的作用。80年代大陸為紀念毛澤東誕辰90周年拍過一部毛澤東的紀錄片,用的全部是真實的歷史鏡頭。我與幾個北大同學看完紀錄片後不約而同地感到毛澤東不是人,毛是“神”。毛一舉手一投足所顯示的那種雍容大氣,那種鎮懾人心的不怒而威實在使人懾服,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王者之氣”吧。不論毛的對手如蔣介石還是其黨內同僚如周恩來、鄧小平,在毛澤東面前都相形見拙,黯然失色。與毛澤東打過交道的尼克森總統在其《領袖們》一書中有傳神的描述和透徹的分析。我想大陸出來的35歲以上的人大都能認同本人的看法。

就拿這首《水調歌頭‧游泳》來說,上半闕寫游泳,寫橫渡長江,顯得那樣的輕鬆,那樣的隨意,“勝似閑庭信步”;而在三峽上修大壩,又寫得那樣的氣魄,那樣的隨心所欲,好像這一切都不過是詩人的舉手之勞。一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也被認為是毛吹響了三峽工程的進軍號。但毛那時還是清醒的,在他有生之年並未批准三峽工程上馬。三峽工程的利弊得失已爭論了幾十年,以後恐怕還要再爭論下去,因為它的影響是巨大的,久遠的。

1954年夏,毛澤東在避暑勝地北戴河寫過一首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懷古感時,詞曰:

大雨落幽燕,白浪淘天,秦始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1986年本人去北戴河旅遊,特意到毛澤東當年寫這首詩的地方去看過。遠眺著海上漁船的帆影,耳廳著大浪拍岸的濤聲,口誦著“大雨落幽雨”的詩篇,極力追尋毛澤東當年寫這首詩的意境和心情,一時之間默默然醺醺然。那種感受非身歷其境難以體會。

詞的上半闕寫景抒情,寫渤海灣的打魚船,大海本來就是無風三呎浪,遇到大風大雨天,更是“一片汪洋都不見”,詩人關心船上的漁夫們,他們避到哪裡去了,安全嗎?

下半闕懷古,毛澤東想到了千多年以前的曹操。曹操是三國時魏國的丞相,與諸葛亮、孫權三強對峙,割據天下。很有意思的是曹操與毛一樣,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文學家、詩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熟讀史書的毛澤東對這位千多年前的“前輩”  很是推崇敬佩。站在北戴河外的碣石山上,毛自然而然  地想到了三國時的曹操。公元207年  曹操揮軍北伐烏桓,路過碣石山,寫下了著名的詩篇《步出夏門行》,其中第二首為: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河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一千多年後,站在同樣的地方,面對著同樣的汪洋大海,毛的感嘆是“換了人間。”
(3/14/2003)

 

[tabby title=”(7)”]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首毛泽东的回乡诗《七律·到韶山》。诗曰: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战,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该诗作于1959年6月,毛泽东卫士长立银桥于1989年回忆毛写这首诗的经过: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毛泽东访问了几户农民,在街上转一圈,还去水库游了泳。岸上围了很多群众,毛泽东游泳上岸后,还与农民群众合了影。毛泽东的激动和不平静是显而易见的。夜里他睡不着,靠在床栏和被子上,用报纸垫底,上面放一张白纸,用铅笔在上面写了涂,涂了写,嘴里念念有词。他作诗时才会这样表现,哼来哼去,折腾有2个多小时,停住笔,抑扬顿挫地吟诵出那首七律‘到韶山’。吟罢,又拿笔写了一行字:‘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离开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李志绥的回忆录也说毛到韶山后一夜未眠,看来是非常激动。

古人说富贵而归乡里,发达了而不回故乡,就象穿了好衣服晚上出门一样,没人看见,穿也白穿了(“富贵而不归乡里如锦衣夜行”)。从1927年毛泽东离开韶山领导中国革命到今天(1959年6月)回韶山,已是32年了。离开韶山时,毛基本上还是一个并无多大名气的革命者,回来时已是全中国的领袖,是“红太阳”,毛的感慨和激动是可以理解的。

诗的前6句写毛离开韶山参加革命活动,从领导农民运动,到创建工农红军,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路,长征,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直至建立新中国,建国后又卷入朝鲜战争并发动国内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包括当时正在进行的大跃进,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死人无数,毛的家庭也是一样,妻子杨开秽,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妹妹毛泽红都死于国民党和军阀之手,2个儿子失踪,寄于厚望着力培养的长子毛岸英又死于朝鲜战争,只剩下一个心智不全的毛岸青和两个女儿。但毛认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七律·到韶山》写于59年,正是大跃进在全国展开,大跃进的灾难性后果初步呈现出来的时候。据李志绥的说法,毛这次回韶山就是想实地考察一下大跃进的后果,因为在别的地方他听不到真话,看不到实情,而在自己的故乡,他相信父老乡亲们是朴实的,是不会骗他的。但就是在韶山也没有人为大跃进说好话,大跃进的后果是负面的。然而毛泽东坚信,大跃进的方向是对的,成绩是主要的,所以诗的最后2句说:“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既反映了毛回乡时的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也是对当时的大跃进的充分肯定。

60年代后期毛发动文化大革命,忙于上层的权力斗争,再无兴致和诗意去写诗赋词。71年的林彪事件对毛泽东的身心更是沉重的打击。几十年的战友到头来居然会背叛自己,驾机出逃,永远正确的伟大领袖居然会看错人,选择一个判国投敌的人作自己的接班人,毛泽东的颜面无存,那份自信也消失得差不多了,沮丧加上疾病缠身,晚年的毛泽东诗意尽失,再未写过一首象样的诗。一个豪情满怀的革命领袖成了红墙内与三、几个青年女性说古论今的垂垂老者,悲乎,命乎!
(7/6/2000)

[tabby title=”(8)”]

曾经前后写过七篇“诗词毛泽东”。反响很大。九月二十七日应“新泽西书友会”之请作了一次报告。在会上,大家对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性、政治行为以及历史地位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大家的要求下,“诗词毛泽东”准备继续写下去。

毛泽东是诗人,是政治家,是主宰中国人民命运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最高权力者。这三个角色决定着我们应该从三个层次来阅读分析毛泽东的诗词。第一个层次是就诗词而诗词,鉴赏分析毛诗词的内容和特色。大家都同意毛的诗词气魄很大,慷慨豪放,有王者之气。从内容看毛的诗词可分为抒情咏志类、战争类、儿女情诗(广义)和政治类。第二个层次是把毛的诗词与当时的国内国际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看看毛的诗词是否能为我们理解分析毛当时的行为和决策提供某种线索,从这个意义上说毛的诗词是透视毛的思想和行为的一扇窗户。第三个层次是从毛泽东既是最高  0915;策者又是诗人来分析毛泽东。政治家是现实的、妥协的,而诗人往往是浪漫的、理想主义的。建国后毛的许多行为和作法从政治家角度看是脱离实际的,难以想象的(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但若从毛是个诗人这个角度看又是可以理解的,诗人的世界本来就是想象的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诗人即“疯人”。诗人的行为也往往是偏执的,脱离世俗的。二三十年代的徐志摩是个例子。九十年代的顾城杀妻又是一个例子。毛泽东早在三十年代就称自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其后的行为也证明毛行事往往出人意料,不按牌理出牌。

今天介绍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诗词而论诗词。毛诗词的气魄豪放当然首推《沁园春·雪》,四五年在重庆公开发表时,连蒋介石都称这首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在此之前,毛写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同样也是壮志凌云。词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叶,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沁园春·长沙》作于一九二五年。二十年代初,毛泽东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又在湖南广东等地组织发动农民运动。正是抱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毛泽东全身心投入他所信奉的共产主义运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共产党政权。此后作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主宰中国沉浮长达四分之一世纪。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毛为这首词作注说“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就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这首词尽管气势比《沁园春·雪》稍逊,但毛的雄心壮志一目了然,连万户侯都不放在眼里。蒋介石如果早一点读到这首词恐怕也不回直到一九四五年毛已羽毛丰满成为与自己分庭抗衡的对手时才感叹毛有“帝王理想”。要“称王称霸”。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是先立大志。西楚霸王项羽看到秦始皇巡回场面就感叹“彼可取而代之!”而当时仅是乡村小吏的刘邦则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毛泽东也不例外,发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感慨时,还默默无闻,谁想到二十四年后居然改朝换代,成为中国人民的新“万岁”.
(12/1/2000)

[tabby title=”(9)”]

毛泽东写大量抒豪情的诗,除了已经介绍过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念奴娇•昆仑》。诗曰: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澈。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多,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儿高原,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入青海境内,海拔6000余米,多雪山冰川。昆仑山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很神圣的地位。《淮南子》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不周之山一般认为就是昆仑山。另外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驾八骏巡游西方,王母娘娘曾在昆仑山的天池(瑶池)邀宴周穆王。1935年6月毛泽东与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昆仑山支脉岷山山脉的夹金山、梦笔山等雪山。这首《念奴娇•昆仑》即作于1935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之时。
作为一个“马背上的诗人”,毛泽东从来不象古代文人墨客那样从小处来吐纳景物。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从来没有“窗含西嶺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那样小中见大的精巧之句。毛总是以大对大,正对大荒,直视万象,积健为雄,正所谓“是有真宰,与之沉浮”。不论两首《沁园春》还是这首《念奴娇•昆仑》写的都是大手笔、大气势。首三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立马就把昆仑山的雄伟气势,绵亙千古的久远以及桀骜不驯的性格写出来了。

毛泽东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即是抒豪情。面对这座中国历史上的“圣山”,毛泽东不仅责其太高,太多雪,还要倚天抽宝剑把昆仑山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以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的气势不可谓不大,一般文人墨客对巍巍大山都是顶礼膜拜,而毛却要按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亙古未变的自然。毛是相信人定胜天的,连苍莽亙古的昆仑山都要裁为三截,那么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搞大跃进超英赶美,发动文革破四旧立四新就更不在话下了。
关于这首词的含义,毛泽东1958年12月自己批注道:“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毛心中的太平世界即是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这首词作于1935年,这时的毛泽东就已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了”。到60年代毛进一步提出了世界革命的思想,要“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评介见拙文“诗词毛泽东”之五)。
(12/8/2000)
[tabby title=”(10)”]

去年曾陆续写过九篇“诗词毛泽东”,评论介绍了毛19首影响比较大的诗词。今天介绍毛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该诗作于1949年4月23日。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后,迅速占领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首都南京。毛泽东得悉此捷报后,兴奋异常,写了这首七律诗。从艺术角度看,该诗并不突出。气势上比不上《沁园春•雪》或《念奴娇•昆仑》,从诗味上也不及《七律•长征》。该诗最关键的二句是“宜将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反映了,毛泽东对敌人决不心慈手软,不把对手彻底打倒决不罢休的性格。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毛的对敌斗争和党内斗争策略非常重要。

“窮寇勿追”源自《孙子兵法》的“窮寇勿追”,以免困兽犹斗。国共内战经三大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已远远超过国民党军队。到1949年初解放军已经兵临长江,国民党军队已成为“窮寇”。蒋介石政府派代表米高扬警告解放军不要过长江,以免引起美国出兵。但毛泽东不为所动,坚持要追窮寇,并引用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因讲“仁义”而放过刘邦最后反被刘邦打败,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来教育全党。在作这首《七律》前2天,毛泽东和朱德于4月21日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解放军“奋勇向前,坚决、干净、全部地消灭中国镜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2天后攻占了国民党首都南京。

解放军过江未引起美国出兵干涉。解放军占领南京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没有马上走,依然留在南京,并试图与中共建立联系。美国政府并发表声明,公开表示无意卷入中国内战,摆明了要抛弃蒋介石。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才改变政策,重新与蒋介石联合,对付中共。
1958年毛谈到抵制斯大林的劝阻,坚持渡江的经过时说“直到1949年我们眼看就要过长江时,还有人阻止,说千万不能过长江,过了就会引起美国出兵,中国就可能出现南北朝。我没有听他们的,我们过了长江。美国没出兵,中国也没出现南北朝。如果听了他们的话,中国倒真可能出现南北朝。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正确的,而苏联领导人主张中国革命应半途而废是一种右派错误的观点。”

对于打败了的对手蒋介石,毛要“追窮寇”,要“痛达落水狗”(鲁迅语)。对于党内的政策,毛也从不心慈手软,甚至更残酷更不留情。毛晚年,为了中国的统一,还希望与蒋介石摒弃前嫌,寻求合作的可能,60――70年代中共与国民党的秘密联络与往来从未间断过。但对党内对手,毛一旦与谁决裂,就再不给对手机会。不论是庐山会议上触犯龙颜的彭德怀,还是与毛路线相左的刘少奇,尽管他们失势后一再检讨、认罪,一再表示要解甲归田作农民,但都未地到毛的宽恕,都落个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下场,而且死前都受尽折磨和屈辱。相比之下,对已放下武器的战场上的对手,共产党都是宽大为怀。那些与中共在战场上长年撕杀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如杜聿明等)被浮后尽管作为“战犯”受审,但狱中待遇还算人道。蹲了几年监狱后都被大赦解放,还允许出国定居或去台湾与家人团圆,有的后来还当上政协委员,与中共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同堂议事。

“宜将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是深谙历史的人。毛知道放虎归山终贻大患。对战场上的对手一旦放下武器,还可宽大为怀,而对于党内的政敌则是丝毫仁慈都不可以讲,任何温情都不可以留,非把对手弄得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刘少奇死时连个真名实姓都不给,林彪更是惨死蒙古大漠,成为孤魂野鬼。
(5/24/2001)

[tabby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