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毛泽东 (26-29)

[tabby title=”(26)”]

今天介紹毛的兩首《清平樂》:

其一        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該詞作於1934年夏。會昌,在江西省東南角,東接福建,南近廣東,是紅軍革命根據地之一。1933年9月,蔣介石發動第五次“大圍剿”,動員100萬軍隊以步步為營的碉堡戰術進攻江西中央蘇區及其鄰近的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連連失利,損失慘重,中央根據地日益縮小。34年7月國民黨軍開始重兵進攻根據地中心區,形勢十分嚴峻。此時毛澤東來到會昌東門外的文武壩,參加粵贛省委擴大會議。7月23日拂曉前後,毛登臨會昌西北的會昌山(又名嵐山嶺),後作此詞紀念。1958年12月21日毛就該詞批註道:“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菩薩蠻》即作於1927年的《菩薩蠻‧黃鶴樓》,詞曰: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菩薩蠻‧黃鶴樓》與《清平樂‧會昌》都作於毛政治上失勢之時,毛的鬱悶和不得志在《菩薩蠻》一詞中表露無遺(拙作《詩詞毛澤東》十二有詳細的介紹),但在《清平樂》一詞中卻看不到絲毫的消極情緒。34年毛政治上也很不得志,先是被撤銷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主席的職務,後又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毛所主張的人民戰爭、游擊戰和運動戰等一系列正確的戰略戰術亦被王明以及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專家主張的“正規”戰,陣地戰和消耗戰所取代,所以毛58年作註時自承那時的心情是“鬱悶的”,但從字面看,《清平樂》依然洋溢著毛詩中貫有的樂觀和豪情,尤其“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兩句真切地反映了毛的自信。34年毛已40歲了,自27年領導秋收起義以來,領導紅軍戰士轉戰湘、贛、閩、粵,腳下走過眾多山嶺,也經歷過許多的曲折危難,但毛還是自認“人未老”。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積極自信的心情和心態,這是毛澤東戰勝對手,奪取權力、保持權力的重要原因。

其二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該詞作於1935年10月,是紀念紅軍翻越六盤山而作。六盤山,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主峰海拔2900米,山路曲折,盤旋六次始達山頂,故名六盤山。1935年10月7日下午,紅軍先遣隊翻越了長征途中的最後一座山峰--六盤山主峰。一般人登山到頂都會有一種興奮感。文人騷客則會詩興大發,“口拈一絕”,像詩聖杜甫登上泰山後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毛是革命者,率領紅軍走過千山萬水,戰勝重重險阻,翻過六盤山後馬上就要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從而完成長征壯舉,那份心情自非一般登頂者能比,那種感慨更非一般文人騷客的“無病呻吟”。

該詞上下闕寫法相同,都是前2句寫景,後2句抒情言志。上半闕寫詩人站在六盤山頂,望著南飛的大雁,細數一路走過的萬水千山,行程已是2萬有餘,因而發出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感慨;後半闕寫紅旗飄飄過六盤山,進而聯想到中國革命的未來,“何時縛住蒼龍?”在此蒼龍並非指侵略中國的日本帝國主義,而指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儘管紅軍長征後來打的旗號是“北上抗日”,但在毛的心目中,最後的敵手是蔣介石,要與之爭天下的對手是蔣介石,而不是別的什麼人,更不是日本帝國主義,這是毛從來沒有猶豫過、也沒有動搖過的。毛最終是如願以償,打敗了蔣介石,建立了新政權。
(1/17/2003)

[tabby title=”(27)”]

今天介绍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嶺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该诗作于1935年10月,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著名诗篇。1934年由于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大“围剿”,中央红军被迫推出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8月红军主力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长征。在长征初期,红军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损失惨重。1935年1月红军拿下贵州遵义,中共举行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小组机构,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三人小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指挥军事,并确立毛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自此以后直到毛1976年去世,毛在中共党内头号领导人的地位就从未动摇过。接掌军权后,毛再次运用他那娴熟的运动战战术,指挥红军大踏步地前进、后退、迂回、穿插,不争一城一池之得失,只求摆脱敌人追击和包围。在毛的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卢定桥,强渡大渡河,到达川西的会理地区。从此红军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实现了北上的战略意图。此后,红军又爬雪山、过草地,于35年19月到达陕北根据地,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并组成红一方面军。一般所谓的长征即指中央红军的这次战略大转移。长征的胜利,当然应该主要归功于毛的正确领导,毛手下的几员大将也功不可没,特别是担任红一军团团长的林彪居功甚伟。红一军团在长征中充当开路先锋的作用,许多关键性的战斗都是林彪的杰作。毛对林彪的军事才能是极为赏识的,称赞林彪“其静如林,其动如虎”。

除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外,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也撤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于36年6月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会合后,红二、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携手北上,于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红军的这次战略转移(国民党方面称为“逃亡”),历时两年(34年10月至36年10月),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尽管长征后全国红军的数量由第五次反“围剿”前的30万减少到3万,根据地也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但红军的精华得以保存,毛在中共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并在蒋介石势力薄弱的陕北建立了根据地。后来又利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的政策,使中共和红军得以喘息和发展。到45年抗战结束,毛已羽毛丰满,共军已发展到百万之众,民兵有200多万,可以放手一搏,与蒋介石争天下并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所以长征的胜利,红军力量的保存在中共党史、军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毛泽东在总结长征的意义时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选》卷一,P135――136)。这首《七律·长征》就是毛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而作。全诗充满了胜利者的喜讯和豪情。头2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主旨,概括了红军战士的勇气和能力。后面六句紧承首2句而来,以红军实际战斗为序,选取了长征途中组具代表性、典型性的若干场景,具体表现红军战士蔑视艰险、傲睨强敌、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
(1/17/2003)

[tabby title=”(28)”]

今天介紹毛作於1930年7月的《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詞曰: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汀州即今福建西南部的長汀縣。1929年春毛利用閩西軍閥赴廣參戰後方空虛的時機率紅四軍自贛南入閩,由長汀水口渡江,攻克龍岩、上杭,開闢了閩西根據地,毛作於29年秋的《清平和‧蔣桂戰爭》詞即記其事(參見拙作《詩詞毛澤東》之二十二)。1930年上半年全國紅軍發展到10萬人,根據地發展為15塊。4月至10月中原地區又爆發蔣馮閻大戰,中共中央錯誤估計形勢,提出“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口號,集中全國紅軍進攻中心城市,致使紅軍力量遭受嚴重損失。現今的中共黨史把這歸咎於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把一切的成功和勝利都歸之於毛澤東,把所有的錯誤和失敗都歸咎於別人,這是中共黨史教科書一貫的做法。1978年鄧小平主政後,毛的神話被打破,承認49年以後毛也犯過錯誤,但在處理49年以前的歷史時,中共官史仍然堅持毛一貫正確的論調。這很不公允,也有違中共所宣傳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應該說,在中共建黨後的相當長的時間內,師法蘇俄受共產國際節制的中共一直都想像蘇俄那樣,通過奪取幾千中心城市來建立全國政權,這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環境使然,歷史使然。毛澤東也不是先知先覺,一開始毛也未嘗不想走蘇俄成功的捷徑,通過奪取幾個中心城市來獲得全國政權,畢竟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就是這樣建立的。

1930年6月中央命令毛澤東、朱德率紅一軍團主力自長汀北上江西,奪取南昌、九江和長沙,黨史資料並未顯示毛對這一命令有何不滿和抗拒,相反毛也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這首作於1930年7月的《蝶戀花》就是明證。在這首詞中,毛把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的紅軍比喻為“天兵”,視國民黨勢力為腐惡,要借萬丈長纓捆縛鯤鵬,毛當時若認為立三路線是冒險主義的話是不可能有這樣的豪言壯語的。毛若是反對中央紅軍北進的話,更不能發出“百萬工農齊踴躍,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的歡呼,而像是對“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背書。毛這首詞明顯就是對立三路線的擁護和讚頌。這首詞作於中央命令下達後一個月,毛當時並未意識到進攻長沙、武漢會是冒險。

紅一軍團以及與紅三軍團會合後的紅一方面軍進攻長沙受阻,損失慘重,被迫撤退,回師南下,攻占了吉安、新餘、峽江、吉水等縣,擴大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相對於其他紅軍部隊而言,中央紅軍損失相對較小,但這只說明毛澤東腦筋轉得快,見勢頭不對,立刻撤圍走人,並不證明毛從一開始就反對進攻中心城市的立三路線。

“鯤鵬”一詞典出《庄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一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詞中借此古代傳說中的大鳥(大魚),喻指貌似強大的國民黨勢力,但35年後(1965年)毛作另一首詞《念奴嬌‧鳥兒問答》,也提到鯤鵬,但在《鳥兒問答》中,鯤鵬卻是指中共或者說毛本人。詞中“國際悲歌”指“國際歌”,是巴黎公社詩人鮑狄埃的詩作,後逐漸成為國際無產階級集會時的會歌,馬克思曾說過,國際無產階級憑國際歌就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同志。1989年北京學運時,筆者在天安門廣場和幾萬學生一起高唱《國際歌》,那種悲壯和豪氣,今天回想起來仍然澎湃激昂,不能自已。
(3/7/2003)

[tabby title=”(29)”]

今天介紹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詞曰: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毛的詩詞大都以豪邁為特色,如《沁園春‧雪》、《念奴嬌‧崑崙》,而這首《憶秦娥》則以悲壯取勝,毛生前身後公開發表的50餘首詩作中,以悲壯取勝的恐怕也只有這首《婁山關》了。婁山關,在貴州遵義北大婁山上,地勢極為險峻,萬峰插天,中間一條蜿蜒山道,是由川入黔的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退出江西、福建中央根據地,開始戰略轉移,在長徵之初,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對目的地是不明確的,開始時是想向湘西地區轉移,與那裡的紅二、六軍團會合。但轉移之初,紅軍機構龐大,行動遲緩,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短短三個月,紅軍損折過半,由出發時八萬人銳減為三萬人。在緊要關頭,毛說服中央軍委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改向敵兵力薄弱的貴州前進。1935年1月紅軍強渡烏江,佔領遵義。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實際上確立毛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後,毛指揮中央紅軍越婁山關,一渡赤水(今貴州、四川邊境,著名的茅台酒就產於赤水地區),擬於川南橫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建立川陝甘根據地。因蔣介石急調重兵封鎖長江,毛乃率軍回師貴州,於2月中下旬二渡赤水,重占婁山關,再取遵義,殲敵20個團,贏得了長徵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此後又於3月中旬三渡赤水,再入川南;於3月下旬四渡赤水,進逼貴陽。當蔣介石調集雲南軍閥來貴堵截時,中央紅軍主力乘隙穿過滇黔公路,直插雲南,搶占絞車渡,用九天九夜的時間渡過金沙江到達川南地區,從此紅軍跳出了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圈,取得了長徵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就是長徵中有名的“四渡赤水之戰”,作為毛擅用兵的一個範例。這首《憶秦娥‧婁山關》作於1935年2月26日紅軍先鋒部隊二次奪占婁山關之後,中央機關在跟進途中再過此隘之時。1958年12月21日毛為該詞作註時說:“万里長徵,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詩篇反映了這一種心情。”

上闕寫紅軍向險關要隘進發途中的艱苦情景,首2句“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呈現一種暗淡冰冷的色調,一股悲壯和蒼涼撲面而來。後3句寫紅軍戰士戴月披霜頂風挺進的英雄形象,戰馬在群山亂石間行進,急速而雜亂,啼聲錯雜其間,軍號聲為西風所撕裂,若斷若續,其音低沉而悲壯。

下半闕寫重占婁山關後的感受,婁山關是奪下來了,但前面不知還有多少難關險阻在等著這一支紅軍部隊,革命的前景在哪裡,紅軍的命運又如何?詩人站在山頂之上,舉目遠望,但見群山連綿,無邊無際,似恰茫茫的大海,而落日餘暉又殷紅似血,蒼涼慘烈。在作這首詩時,毛一定知道或者親眼看到不少戰士為奪取婁山關而獻出了鮮血和生命;毛也一定回想起自走上這條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以來,多少紅軍戰士捐軀沙場血流成河的一幕幕,所以毛才有“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感慨,但毛並不為生命的損失而惋惜,毛相信要奮鬥就會有犧牲,“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七律‧到韶山》),在毛看來只要是為了改天換地,犧牲是值得的。毛並不遺憾生命的折失,相反毛讚頌的是犧牲的壯烈。

附:歷史上以《憶秦娥》詞牌作詞最有名的當數李白的《憶秦娥》: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論說:“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關儘千古登頂之口。”
(3/14/2003)
[tabby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