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 读史有感

[tabby title=”读史有感(1)”]

中国历史若从黄帝算起悠悠5000年,若从有实物考古发现的商朝算起也有3600年,公认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其后历经王朝兴衰更迭、外族入侵与融合,走到今天也有2300多年。赞之者曰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贬之者则批中国历史只有循环,没有进步。

本人是学历史出身,尽管后来该行做财务规划和保险,不再吃历史这碗饭了,但对历史的兴趣不曾稍减。红袖添香,挑灯夜读,涉猎的也多是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今天和以后几期专栏就想谈谈自己对一些历史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不敢称一家之言,只是有感而发,讨教于方家。

王朝更迭与分分合合 夏、商、周三代中国还只是分封割据,春秋战国时期更是诸侯争霸,到秦始皇开始才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称自己为“始皇帝”,梦想把自己建立的这套制度“传一世,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但事与愿违,秦王朝到了秦二世就被农民起义给推翻了。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就是王朝的兴衰更迭和分分合合,从微观上看中国历史丰富而多样,各种宫闱秘史、权力争斗、兴国与灭国、盛世与乱世等等,看得人眼花撩乱,读起来津津有味。但宏观上考察,秦以后2000年中国历史只是循环:一个王朝兴起了,衰败了,灭亡了,另一个王朝起而代之,但也是起来了,又衰亡了,周而复始。哲学家黑格尔评论说“中国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复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我们细看一下中国王朝年表,可以看出这种王朝更迭的轨迹。秦王朝统一中国,但只有14年的寿命(公元前221年到前207年),经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分西汉、东汉,前后越400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汉末天下又群雄并起,三国鼎立(220-280年),三国最后统一于西晋(253-316),但统一的局面仅维持了51年,北方兴起十六国(304-439年),晋室南度,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317-420年),偏安一隅。此后宋、齐、梁、陈的南朝(420-589年)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的北朝(386-581年)隔江对峙。南北朝统一于隋,但隋朝只存在了37年(581-618),仅2个皇帝,到隋炀帝时灭亡,统一于唐(618-907年)。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辉煌的时期,但真正的国泰民安也就100多年,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而衰,进入藩镇割据时期。907年唐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7-960年)。北宋统一中国,历时167年(960-1127年)。北宋亡于金,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权,相当长时间里是金王朝的藩属国。在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之间,在北方和南方同时存在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如辽国(907-1125)、大理(937-1254)、西夏(1032-1227)和金国(1115-1234)。1271年蒙古人的元朝统一中国,是史上第一次由外族人入主中原,但元朝历时不足百年(1271-1368),亡于明。朱元璋建立明朝,立国276年(1368-1644),但明晚期政治极其腐败,被农民起义和关外的满清推翻,清朝统治中国前后约300年(1616-1911),是为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西方列强凭“船坚炮利”强行打开了“天朝”的大门,腐朽的清王朝步步走向衰亡,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持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被民国取代,但中国走向真正的民主和共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比合,合久必分”,中国2000多年的王朝更迭史也见证了中国由分裂到统一,又由统一到分裂这种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相互交替,这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另一种循环。从秦算起到今天(2011年),粗略算起来中国统一的时间加起来有1700年(秦、两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分裂或分治的时期包括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和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前有军阀混战,继有8年抗战和3年国共内战),前后加起来有500多年。表面上看来,统一的时期远远长于分裂的时间,但在几乎每个旧王朝的末期和每个新王朝的初年,都是天下大乱,或是农民起义(如秦末、隋末、唐末),或是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或是农民起义加外族入侵(明末清初),把这些乱世去掉,中国历史上既统一又和平的时间恐怕得再减去几百年。
1/26/2011

[tabby title=”(2)”]

王朝覆灭的各种原因

秦大一统后,中国经历了数十个王朝、数不清的皇帝,大部分王朝都很短命,过百年而又统一的王朝屈指可数,只有两汉、唐、北宋、明、清。秦始皇统一中国,但秦王朝只传了2代14年就灭亡了,开凿大运河的隋朝也只有2代37年,成吉思汗的铁骑曾经横扫亚欧大陆,杀戮4000万,建立过人类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蒙古帝国,其在中国的分支元帝国也不足百年(1271-1368).历史上的王朝兴衰更迭,或亡于农民起义,或毁于外族入侵,但就王朝本身的因素来讲,导致覆灭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暴政,最典型的是秦王朝。“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统一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威何其威严,国力何其强盛,但秦始皇死(公元前210年)后仅三年何其庞大的秦帝国就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秦的覆亡不论当世人还是后世史学家都一致认为秦亡于暴政。秦为统一六国,连年用兵,老百姓早就苦不堪言,统一中国后不仅没有与民休息,还是继续东征西讨,北拒匈奴,南征闽越。当时全国当兵服役的人超过200万,占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大修宫殿和陵墓,最有名就是阿房宫和秦始皇陵。杜牧的“阿房宫赋”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就是说,为了修阿房宫,把蜀山上的树都砍光了。而为修秦始皇陵,前后动用了70万个劳力,前后修了30年。(《史记》说:“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为用兵和修宫殿需要,秦王朝加重赋税和力役的征发,达到“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秦的暴政始于秦始皇,民怨沸腾也是在秦始皇,秦二世只不过是延续了秦始皇的暴政。西汉时的贾山在谈到秦代“群盗满山”的情况时说,“秦始皇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在秦的暴政下,老百姓没有活路,纷纷逃亡山林,为盗为匪,最后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即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一时天下响应,农民起义遍及刚统一的全国,而起义者喊的最响的口号就是“伐无道,诛暴秦” 。农民起义在秦统一以前是没有的,秦统一后历朝历代都有大小不一,影响不一的农民起义,其根本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仅三年,貌似强大的秦帝国就轰然倒塌,土崩瓦解。经多年楚汉相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王朝更迭。写“阿房宫赋”的杜牧感叹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从秦到唐一千年,唐人杜牧的感叹其来有自,大都是王朝暴政导致民众造反,推翻旧朝,建立新朝,但或长或短,新王朝又走上旧王朝的老路,引发新的农民起义,于是又一轮王朝更迭。从杜牧发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又一千多年,中国依然在这一历史的怪圈中循环。唐之前的隋朝之灭亡也是亡于隋炀帝的暴政和横征暴敛。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初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史料说全国储存的米布够用五、六十年。隋炀帝即位后,开始折腾。先是大规模营建洛阳,每月征发丁男200万。为修大运河,为南巡,又在全国征发数百万人。同时多次对高丽(今朝鲜)用兵,全国有数百万农民被征集去当兵服徭役,民间的车、船、牛、马也被大量征用。在海口造船的工匠,被迫连夜赶工,水中站久了,自腰以下都生了蛆,死者十之三、四。由于修建各项巨大工程以及对朝鲜用兵,史载“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活不下去的农民也就揭竿而起,起兵造反了。这一造反,很快也就断送了隋朝的江山,隋炀帝本人也被部下砍了脖子。

中国几千年历史反复说明,只要统治者不残暴、不昏庸、不瞎折腾,中国的经济是很快就会发展起来的,汉初、隋初和唐初都是明显的例子。但几千年的历史却又一再表明,要统治者不残暴、不昏庸、不瞎折腾却是很难的。开明的君主是少数,而昏庸、腐败或残暴的帝王却是多数,这也就注定中国历史只能在王朝更替的循环中打转转。没有进步,只有循环。
(新春之际,祝客户和读者兔年快乐,身体健康,恭喜发财!)
(2/1/2011)

[tabby title=”(3)”]

王朝覆灭的各种原因

第二,腐败。因暴政导致王朝覆灭还是少数,秦王朝和隋炀帝可说是直接亡于暴政,而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则是中国2000多年各个王朝走向末日时的共同现象,腐败是大部分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王朝在初起时,经历过战乱的开国之君大都比较谨慎,他们知道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一旦造起反来,再强大的王朝说推翻就被推翻了。所以在王朝初年,政治上大都比较清明,对官吏的约束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贪腐的打击也比较严厉。法律上抑制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土地兼并,奖励农耕,税赋上实行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修养生息。几十年后,新王朝的经济都会有很大的发展,西汉时有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唐代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那时的中国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昌盛,万国来朝。但共同的是每个王朝的后期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政治黑暗,贪腐横行,豪强地主肆无忌惮的兼并农民的土地,最后或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历史又来一次循环。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腐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皇帝昏庸无能,不问政事,即使问政,也把国家搞的一塌糊涂。蜀汉后主刘禅刘阿斗在蜀国灭亡后被安置在魏国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如此的昏庸弱智,他不亡国谁亡国?万历帝(明神宗)自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起,这位皇帝不理朝政达三十余年之久,一心只在后宫中纵情酒色,“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没醉必怒”。有这样的皇帝,明朝焉能不亡?他的继任者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1627年在位)也好不到那里去。万历死后不足20年,明亡。后人在修《明史》时评论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腐败的第二个表现是政府官吏从上到下大规模的贪污受贿,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曾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中国古代上下几千年,细读历史,政简刑清、官吏廉洁、生民乐业的时代,简直是黄钟大吕之音,少得可怜。”在王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法纪松弛,官吏的贪腐犹如脱缰野马,无法控制。“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清末官员贪腐的真实写照。乾隆皇帝宠臣和珅和珅被抄家时,抄出黄金32000多两,白银200余万两,地产1266顷,房产1000余间,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饰物等,总家产折合白银,有的说约1000万两,有的说2000万两,也有的说达到了8000万两,而当时清朝政府的财政年总收入折合白银约7000万两,扳倒一个和珅等于清王朝平白多了一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说法。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近代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皇后为筹措海军造舰军费连自己的首饰都捐了出来,而慈禧太后为了营建自己避暑的颐和园,居然挪用北洋水师的海军军费,而北洋水师的战舰管带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居然从容的离舰上岸嫖妓。君臣如此的腐败堕落不输掉甲午海战那真是是没有天理!王朝腐败的第三个表现是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大肆兼并,对农民的日益加重的剥削和压迫。每到王朝中后期,豪强地主官绅都肆无忌惮地兼并农民土地,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且越到王朝末期赋税徭役也越发沉重,最后逼得农民举旗造反,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

历代统治者不是不知道贪腐的后果,贪腐必然加剧民怨,会动摇自己的统治。他们也曾想过治理,想约束贪腐,中国古代打击贪腐最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36,  000元人民币)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  朱元璋在称帝的31年里,处决了数万名贪官污吏,是中国历史上诛杀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但到明中后期,皇帝不理朝政,法纪废弛,贪腐又横行官场。

为什么封建王朝反腐败最后都归于失败,我想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种集权的制度,它对权力没有制约。如果皇帝有为,还可以通过皇帝的以身作则(如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或霹雳手段(如朱元璋)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或震慑贪腐。但如果皇帝无能,对贪腐就只能听之任之。更重要的是这种集权制度对最高统治者皇帝没有任何制约,而很多贪腐就是由皇帝本身引起的。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就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受宠信几十年。只是在乾隆死后嘉庆即位,才被扳倒。当甲午战争期间,慈禧太后却忙于自己的60寿辰的庆典。当京师士大夫有人奏请“停止庆典寻常工程时”,她竟扬言“今日令我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印证了西方政治学的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2/8/2011)

 

[tabby title=”(4)”]

王朝覆灭的各种原因

第三,农民起义。秦以来大部分中国王朝更迭的主要原因都是农民起义,近代以前几乎每一次朝代更迭时都有农民起义发生。有时单一的农民起义就推翻了旧王朝,如秦末、西汉末、隋末、元末农民起义,有时是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一起终结了旧政权,如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外有满清铁骑扣关,200多年的明王朝忽喇喇如大厦倾,十几年功夫就土崩瓦解了。清王朝最后被推翻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但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经蔓延中国大半个国土,尽管最后被镇压下去,但无疑给清王朝极其沉重的打击,大大地动摇了满清的统治基础。太平天国起义后的清王朝,又面临西方列强的侵扰,尽管也曾有过洋务运动这样的改革自救,但终究是换汤不换药,最终难逃被推翻的命运。

无可否认,农民起义本身以及随之而来的镇压对经济发展的破坏,对社会财富的毁灭都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后,每一个旧王朝被推翻都意味着人口的大幅度减少,经几十年、上百年发展而累积的财富都毁于一旦。伐尽蜀山之木而兴建的阿房宫(杜牧“蜀山兀,阿房出”)被项羽一把火就烧掉了(“楚人一炬,化为焦土”)。东汉末年连年的战乱和豪强军阀混战对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流域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户口锐减,十不剩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太平天国后,“江南富户,十室九空”。农民起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使一些人贬低农民起义,认为参加农民起义的很多都是地痞流氓,农民起义对社会发展只有破坏和倒退作用,对于这样的论点我是很不以为然的。首先,参加农民起义的绝大多数都是贫穷的农民,单单地痞流氓是不可能构成农民起义的;第二,大规模爆发的农民起义其背景一定是政治黑暗,豪强地主和官绅强占农民土地,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农民走投无路,只有揭竿而起,扯旗造反。因为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而造反一旦成功就可以当皇帝,坐江山,其中的诱惑对于连饭都吃不上的农民和他们的领袖如刘邦、朱元璋之流自然是难以抗拒的。陈胜吴广起义时就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项羽在看到秦始皇出巡的排场时也说“彼可取而代之!”第三,社会如果极度的不公平,这个社会就不可能长久稳定。王朝末年的一个共同现象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公引起不平,不平引起仇恨,从而引发抗争和农民起义。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很强调“中庸”的,什么事都不要作的太过了,物极必反。一般也认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农民是最顺服,最好统治的,他们只要有口饭吃,有条生路,就不会走到造反起义的地步。按鲁迅的说法,中国历史只有两个阶段:“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但如果连奴隶也没法做的话,他们也就只好造反了。这也印证了毛泽东的一句名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不反抗则已,一旦真逼上梁山,起义造反,其破坏力却是毁灭性的,对憎恨的或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毁之而后快,通常的作法是一把火烧掉,如项羽火烧阿房宫,李自成从北京败退时也是纵火、抢劫、杀戮,无恶不作。至于与李自成同期起义的张献忠,其残酷、其病态、其灭绝人性,都是骇人听闻的。为什么中国人造反时会对社会财富进行如此疯狂的破坏和毁灭,我想其原因在于这些财富从来就没有他们的份,他们从来就没有从统治者手中得到什么好处,既然我得不到,不如就把它毁了。

在无路可走时,老百姓起义造反,从道义上是无可指责的,尽管农民起义客观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不能因此而指责农民起义,因为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源是朝廷的政治腐败、农民的受压迫受剥削、社会的极度不公平,诚如鲁迅所言:“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要反省和批判的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以及特别腐败无能或残暴的统治者。同时农民起义推翻一个特别腐朽黑暗的旧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新王朝的建立者一般都会汲取前朝或历代亡国的教训,采取一些与民休息、约法省禁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也过上了比较安稳的日子,这就是农民起义的积极作用。
(2/16/2011)

 

[tabby title=”(5)”]

新王朝与社会经济发展:

农民起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推翻腐败黑暗的旧王朝,二是新王朝的建立者大都能从前朝亡国中吸取教训,推行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从而使新朝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并且超过前朝的水平。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时有贞观之治(627-649年)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武功鼎盛、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而贞观之治的出现就是唐太宗吸取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善待百姓,励精图治的结果。隋朝本来是一个经济繁荣,国力鼎盛的大帝国。据估计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和布匹够用50年,但在隋炀帝的折腾下,十几年功夫庞大的隋帝国就土崩瓦解,隋炀帝本人也被部下砍了脑袋。唐太宗李世民借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也就是说,君王是舟,老百姓是水。水可以承载舟,也可以倾覆舟,所以统治者要善待百姓。他又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常对大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削民众来奉养国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唐初在总结农隋末民起义的原因时认为是由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所以唐太宗要“去奢省费,轻徭薄役,选用廉吏。”为解决社会矛盾,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为紧缩开支,减轻百姓负担,唐太宗大力精简政府机构,裁撤庸员,使中央政府官员从2000多人减到只有600多人。在唐太宗的治理下,被战乱、灾荒破坏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史书记载,在贞观初年,全国人口不到300万户,一匹绢能换一斗米。而到了贞观四年,一斗米才四、五分钱,牛马满山坡,人出行几千里都不需买粮食,沿途都有人免费供应。而且社会次序好的难以想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周边少数民族归附者有120万人,这一年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29人。贞观6年死刑犯有290人,年末唐太宗让他们全部回家团圆,明年秋后再回来就死(当时处死犯人都在秋后,称“秋决”)。次年9月,那290个死刑犯全部回返,无一逃亡。在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程度可能有媲美美甚至超过过贞观之治的,但就政治清明、吏治廉洁、官员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而言,贞观年间无疑是空前绝后的。史书记载,当时“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官员贪污的时期,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这当然主要归功于唐太宗的英明,而这与唐太宗吸取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是分不开的。尽管唐太宗是杀兄逼宫夺取政权(玄武门之变),但后世历史学家并不苛责他夺权的非正统,而是赞颂他虚怀纳谏,赞颂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打下的坚实基础。

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面对农民起义和连年战乱的破坏,采取了“黄老无为”的政策,与民休息,不瞎折腾,对百姓轻徭薄赋。到文帝、景帝时(公元前179-141年)继续与民休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出击匈奴,开拓疆土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后,面对满目凋零的社会经济,也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的鸟儿。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出身贫寒的朱元璋非常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他认为“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打击贪腐的法律。官吏贪赃枉法者一律发配边地充军,贪污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砍头后把皮剥下来,塞上稻草)。在朱元璋的严厉或说是残酷的打击下,明初吏治腐败的现象得到扭转,“一时守法畏法”,“吏治焕然丕变矣。”在朱元璋的励精图治下,明初社会经济也是迅速恢复发展。开国仅仅24年(1392年),全国人口就达到6000万,比元朝最高时多了700万人, 政府税粮收入也比元朝增加近2倍,明朝的经济全面超过元朝.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明初的社会经济复兴和发展史说明,农民起义推翻一个腐朽落后的旧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中国社会常常以此为契机从大乱走向大治。
2/22/2011

[tabby title=”(6)”]

经济繁荣与王朝覆亡

上期专栏说过,新王朝建立后大都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经济一般很快就恢复发展起来,如汉初、唐初、明初和清初,历史上很多盛世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但吊诡的是经济繁荣了一段时期后,王朝却开始走下坡路,常见的模式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吏治腐败,豪强地主官绅兼并农民土地,搞得天怒人怨,结果农民起义、外族入侵、或地方诸侯起兵造反,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中国历史反复说明,单纯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繁荣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经济繁荣的外表却常常掩盖着日渐严重的社会政治矛盾,而爆发往往来得突然而猛烈,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唐代的安史之乱。说实在话,到现在为止历史学家也没有弄明白那么鼎盛的唐朝为什么突然发生天崩地裂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经历了100多年的繁荣和安定,经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延续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可以说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时期。诗圣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开元时的富庶:“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稟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据《通典-食货典》记载,开元13年,“米斗十三文,青齐(山东一带)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长安和洛阳)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但就在歌舞升平,一片繁荣声中,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突然举兵反唐,从北方起兵,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席卷河北,渡黄河,兵锋直逼洛阳。安禄山的战鼓惊破了风流天子唐玄宗的太平梦,开元天宝盛世一去不复返,繁荣了130多年的大唐帝国从此由盛而衰,开始从极盛的巅峰滑向覆亡的深谷。

安史之乱的爆发一般归咎于唐时实行的节度使体制,这些节度使都是一方诸侯,掌握一地的政权、军权和财权,像安禄山一人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地节度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内蒙和东北广大地区,拥兵数十万。他一旦造反,自然是天下震动,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除了制度的原因外,也与唐玄宗晚年的老迈昏庸脱不了关系。唐明皇李隆基(685-762)是唐朝在位最长的一个皇帝(712-756年),在其统治初年他举贤任能,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缔造了辉煌的“开元之治”。“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阴促”,晚年的唐明皇开始倦于朝政,大权委于李林甫和杨国忠,自己则沉浸在与杨玉环的温柔乡里不可自拔,“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后来安禄山举兵造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明皇仓惶出逃四川,在马嵬驿遇兵变,不得已赐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蛾眉马前死”。

我们再来看明朝的例子。朱元璋创立明朝后,经休养生息,奖励农桑,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发展,明初70年,国势达到极盛。但此后明朝就开始走下坡路,宦官专权,政治上日渐黑暗,尽管有张居正的改革,但依然挽救不了明的颓势。到神宗帝万历亲政后,更是不理朝政,只顾在后宫里纵酒淫乐,皇帝如此,官场腐败也就可想而知了。后来崇祯帝即位,尽管他勤于政务,整顿朝纲,铲除魏忠贤宦官集团,但明朝气数已尽,崇祯帝独木难支,他本人也是刚愎自用,目光短浅,肆意杀戮文臣武将,最后真正成为孤家寡人,沦为明朝的亡国之君。

几千年来中国王朝的覆亡史,还没有看到哪个王朝因为经济落后而亡国的。在明中叶以前,中国的经济、科技和农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历史上威胁中国中央政权最大的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而言,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原和江南地区相比更是天上地下。北宋、南宋都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高度繁荣发达的两个朝代,北宋最早使用了纸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火器也大量使用,10万户以上的城市大量出现,但北宋、南宋都灭亡于经济远远落后于自己的金和蒙古族,原因无他,政治上的腐败加上统治者的无能,这不仅仅是北宋、南宋灭亡的原因,也是中国绝大多数王朝灭亡的根源。据权威经济史学家估计,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1870年中国的GDP仍是英国的1.8倍,而且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1890年清王朝的经济总量约为日本的5倍,但清军却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所以,历史来看经济发达了决不意味着国家的强盛,相反经济繁荣反而使政治更黑暗、统治者更腐败,最后导致王朝覆灭的却是比比皆是。
3/2/2011

 

[tabbyending]